《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2025-03-14 02:57:3111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主题:探索亲情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的考验。

2. 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情节的曲折性。

3. 探讨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多角度描绘人物形象,展现内心世界的方法。

2. 创新情节构思,设置悬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诗、画、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探讨亲情在现实考验中的价值。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探索亲情在物质世界中的真谛。

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为背景,揭示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真实面貌。

字词学习:

掌握生字词,理解词义。

课文诵读:

聆听课文录音,思考关键问题,快速浏览并标记情节。

问题讨论:

1. 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为何变化?

2. 于勒的人物形象如何变化?

3. 菲利普夫妇为何希望于勒归来?

4. 结局为何躲开于勒?

5. 小说主题是什么?

整体感知小说:

明确明暗线,理解情节结构。

情节分析:

概括态度变化,找出关键句。

思考讨论:

1. 通过态度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2. 人物内心活动如何表现?

3. 结局为何躲开于勒?

4. 小说标题含义?

5. “信”在小说中的作用?

人物性格分析:

对比分析,揭示性格特征。

语言分析:

个性化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环境描写作用:

烘托情绪,揭示心理变化。

主题讨论:

探讨金钱至上观念。

深入探究:

情节安排、叙事人作用、情节巧妙性。

辨析研讨:

主人公分析、我形象与作用。

发散训练:

结局、性格、当代人际关系。

小结:

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揭示金钱关系。

作业:

分析环境描写、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主题:金钱关系

情节:态度变化、情节转折

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

手法:对比、悬念

结局:躲避于勒

启示:亲情的价值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