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中国古诗讲求的韵律在各时代的不同
最佳答案
一、经王力先生考证,《诗经》时代,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
《楚辞》时代,分为三十部。是赋的近源。 (类、部不列)
二、南朝梁,有“沈约、周顒”等创“四声、八病”说。
四声,是“平、上、去、入”的总称,但六朝以前尚无。
古四声的调值,今已不可考。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个声调是从古代四声演变而来。 (详见《辞海》)
三、隋朝,“陆法言”编纂《切韵》一书,共五卷,据说分 206韵,
原书早佚。近几十年来,发现几种唐朝写本韵书,从而考定《切韵》
分为 193韵。它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他
“方音”,为唐、宋韵书的始祖。音韵学上推为重要著作。
四、唐初科举,采用律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
规定八类韵脚,称“八韵律赋”。押韵、词序、平仄均有规定。字数
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具体规定现在不知。
----但唐人“孙愐”编有《唐韵》,原书早佚。近年发现残卷,考知
为《切韵》的增字加注之作。
五、唐初“许敬宗”(592---672年),历太宗、高宗、武后三朝,曾
任礼部尚书、中书令等职。经许奏议,将《切韵》之中部分邻近的韵部
合并使用,以避免分韵太细、写诗拘束的弊病。合并后具体韵部不详。
六、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
增广隋朝的《切韵》而编成《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增至
206 韵,是历代韵书中分韵最多的一种,收字二万六千余个。
----此书现存几个版本,是现有汉语音韵学著作中时代最早、对研究
中古语言极具价值的著作。此后各种韵书的出现、删改,都是以此为
基础。
七、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礼部编《礼部韵略》,共206韵,
同《广韵》。完全是为科考之用。
、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负责印书的官员“平水书籍”王文郁,
在山西平水城刊印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与前代韵书相比,其韵部
合并为 106个,大为简化、实用。因此,后代的各种韵书,基本上都以
此韵目为标准。
九、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52年,壬子年),平水人“刘渊”以金人
《平水韵》为原本,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将原本中的一个
韵分韵,为 107韵。此本早佚。
----这部韵书不能叫“平水韵”。
十、元初,有“阴时夫”编《韵府群玉》;有“黄公绍、熊忠”编
《古今韵会举要》等。均师法金人《平水韵》。
十一、元末泰定元年(1324年),有“周德昌”编纂《中原音韵》。
周是元代散曲家、音韵学家,江西高安暇堂人。他擅长乐府,精于
音律,通习北曲。他认为,“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
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周德昌所编《中原音韵》一书,为北音
韵书的创始,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
十二、明末清初,出现了《十三辙》,它不像后来的《佩文》那样再
细分为四声,而实行阴阳上去统押。韵辙有大刀阔斧的合并,分韵减少
到极低的程度。《十三辙》主要反映了北方官话地区的语言系统,在
北方戏曲、曲艺界中广泛使用,在民间也有广泛影响
十三、清康熙朝,有“张玉书”等人,奉旨编纂了《佩文韵府》,大大
地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使清代至今的诗人、词人,都按照平水韵
来作诗、填词。《佩文》共 106 韵,收入 一万零二百余字。因每字下
均附有注释、词语、摘句、书例等等,使文字浩繁。原书共 212卷、
1.8万多爷。至 1983年的影印本,缩编后仍有 4785页。
----为此,当时编有《佩文诗韵》,不收词语,便于购买、携带。
----又有人陆续编写了《诗韵珠玑》、《集成》、《合璧》、《全璧》等。这些韵书在分韵、收字上同于《佩文》,只是在所收的词语、书例
上各有差别。
十四、至民国末年(1941年),当时的“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了
《中华新韵》,共 18 韵部。它把《十三辙》中,同韵字过宽的那
几类,如“波歌”、“支齐”、“庚东”等适当分离,增加了五个韵。
韵目的名称也有若干改变,总的和谐度也有所提高。从押韵效果的角度
讲,自然是一种合理的改造,因此,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为多数人所接受。
十五、解放以后,新旧之学、之争有目共睹。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