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者畏人原文及翻译

2025-03-24 13:39:046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卷四》)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去那里把当地给他作封邑。并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让你穿上贵重点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又去,还是不接受。出使的人说“这不是先生你求别人的,而是别人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句话,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家傲慢,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最终也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注释

 重点实词

 1.衣(“衣敝衣”的前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2.致:动词:给予。

 3.修:动词:修饰。

 4.奚:疑问代词:什么。

 5.全:动词:保全。

 6.畏:动词:这里作“感到对人有亏欠”。

 7.纵:纵然,即使。

 8`节:气节。

 重点虚词

 1.以(敝衣以耕):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2.焉:代词:相当于“于是”,可翻译为“到那里”。

 出处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