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填词,谁能玩得过黄庭坚?你怎么看?

2025-04-07 23:37:4911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谢邀: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一位特别喜欢饮茶的人,他不仅善于品茶,而且爱写茶,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黄庭坚出生在江西分宁县高城乡双井村,这里是有名的茶乡,出产的双井茶形如凤爪,芽叶丰腴,白毫特多,品质独特。

从入学到入仕,家乡的茶一直伴随着黄庭坚的人生旅途。茶的淡泊、雅致、宁静、和谐、已融入到他的灵魂。所以他崇尚茶叶,极力将家乡茶推向社会。

黄庭坚写了不少的咏茶诗词,光是流传下来的就有五十首之多。可以说,黄庭坚为双井茶代言的咏茶诗词直接带动了家乡的双井茶的发展,使双井茶成为当时的名茶之一。

黄庭坚曾写下《双井茶》一诗,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家乡的双井茶,诗中这样写道: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旧闻双井团茶美,不到洪都绝佳。

双井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又被人们美其名曰为白茶、龙须、云腴、凤爪、雪芽等,双井茶名噪天下,成为当时的贡茶。但双井茶的美名远扬,还得力于这位从家乡走出来的大文豪黄庭坚。

元祐年间,黄庭坚在汴梁任职,而此时苏轼也在汴梁任职,“苏门四学士”齐聚京城。当家乡的亲人给他捎来新采的茶叶后,他马上想到要与朋友分享这来自于家乡的美味。

于是他派人给苏轼送去一份,与茶叶一同送去的还有黄庭坚写的一首诗《双井茶送子瞻》。诗中有这样两句: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从诗题不难看出,黄庭坚给苏轼送去的这种茶叶名叫双井茶。而且双井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云腴”,在黄庭坚眼中,连雪花也没有这样的细腻感。

双井茶,是出产于黄庭坚的老家分宁的一种茶叶。双井茶本来就是上等的茶叶,加之黄庭坚的推广、代言、宣传,使得双井茶成为当时的一种名茶。

在黄庭坚的竭力推荐下,双井茶终于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最后还被列入朝廷的贡茶,奉为极品,盛极一时。

黄庭坚的嗜茶,在其早时就以“分宁茶客”名闻乡里。黄庭坚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名号,与他对茶的嗜好是分不开的。话说当时的宰相富弼听说黄庭坚多才多艺,诗文、书法样样出类拔萃,于是很想与他一会。终于,有一天两人相见相识了。

由于个人爱好方面的差异,富弼见到他后并不喜欢,两人不欢而散。当别人问起黄庭坚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富弼却说:“我还以为这黄某如何了得,原来不过是分宁一茶客罢了!”

在富弼眼里,才华出众的黄庭坚仅仅是一个爱好茶饮的茶客而已,其它方面也没啥突出的。可见,富弼所赠的这个“分宁茶客”的雅号,分明就带有一丝讽喻的味道。

当然,这也从另一侧面反衬了黄庭坚的茶痴形象。时至今日,黄庭坚“茶客”的名号,仍是爱茶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有一次,他喝到一种叫做“北苑”的名茶后,就写下一首词。这一杯茶给他带来的视觉、味觉的享受,品茶之后带来的身心愉悦,以及品茶之后的无限美好的想象,都融进了这首《满庭芳·北苑春风》的茶词中。

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北苑是一个地名,在宋代属于建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建瓯在宋代是贡茶的主要产地。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建州所产的龙凤团茶就以闻名遐迩,成为贡品,而在建州茗茶中,又以北苑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为优良、口感最为醇美,北苑茶至此得名。当时对北苑茶就有这样的评价:“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由于是贡品,不仅冲泡十分讲究,就连茶叶的采摘过程都十分讲究,黄庭坚同时代的名人蔡襄在《北苑焙新茶诗》序中就写道:“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前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

蔡襄还记载到,这种茶是用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要将茶叶压制之后,制成圆饼的形状,叫做“团茶”,而且北苑茶一年也就能制作出来一百多块团茶。

物以稀为贵,北苑茶产量如此少,制作如此过程繁复,难怪会成为享誉一方的名茶,甚至享誉京城,成为贡品也就很好理解了。

黄庭坚《满庭芳》词作首句中的“春风”二字,指的就是社日前采摘的茶叶。社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宋代北苑茶的采摘大抵相当于现在的清明节前采摘的新鲜的、上等的茶叶。

词中的“圭方璧圆”四字,说的就是北苑茶的形状。这些细小的茶,价值不菲,而且是贡品,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一品滋味,北苑茶的地位简直可以与唐太宗时期那些在凌烟阁中有画像的、流芳百世的将相功臣并驾齐驱了。这当然是黄庭坚在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他对北苑茶的高度赞誉。

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称是茶人佳话。三十八岁那年,他因身体不佳曾决心戒酒,写下《发愿文》,却对茶情有独钟。晚年因病魔缠身已不能饮酒了,也仍然爱着茶,保持着那份深厚、真切的茶情。

黄庭坚一生与茶为伴,茶自然也会进入他的创作视野。而词这一文学样式在经过苏轼等人对词境的开拓以后,也具备了描摹刻画日常生活的能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在此基础上黄庭坚也创作出了众多的茶词。

在黄庭坚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以及咏赞茶的功效的词作比比皆是,他的茶词渗透着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艺和茶道,从而成为宋代茶词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黄庭坚的茶词具有清新流丽、恬淡雅致之美,这与人们脑海中黄庭坚惯用口语、大写俗词的刻板印象迥然不同。黄庭坚的茶词之所以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一个显著的特征在于他擅长将风土人情纳入词境的创作,如他的《踏莎行·茶词》

这首茶词是黄庭坚在黔州所作,他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写了黔州的地方风土人情:伴随着隆隆的鼓声,春日的晴光拂过大地,又到了农忙采茶之时,人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在田野间辛勤的劳作。

他们要在清明节之前将茶叶采摘完毕,因为这时正是采摘的最佳时节。词中所使用的意象清新自然,带有深厚的乡土风味。

黄庭坚擅长通过巧妙的联想、形象的比喻,来对整个烹泉煮茗的过程进行生动的刻画。在《看花回·茶词》这首词中,黄庭坚还以“春风”喻茶,茶是迎着春天的和风细雨长成的,当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自然使人唤起那番融融春日的记忆。

形象的比喻是黄庭坚茶词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不仅展现了词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别开生面的联想力,更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是历史上真正大力创作茶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中既包括介绍茶的生产和煎煮过程的咏茶词,又包括由茶元素装点起来的体现宋代文人生活的茶文化全景图。从这一点来说,黄庭坚可以称得上是宋代文人中品茶填词的典范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