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景山课文原文

2025-04-08 20:13:497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落实语文工具性,加强语文情感性,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两大基点。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秋游景山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课文内容

 10月的北京阳光灿烂.一天,凉爽的秋风把我们送到了景山公园.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山脚下是一个大花坛,盛开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我们沿着山路来到果园.这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离开果园,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万春亭.举目眺望,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

 朝西望,北海公园那洁白如玉的白塔,屹立在琼岛的顶峰.岛的四周是明亮的湖水.湖面上,一只只游船仿佛是一片片叶子,飘荡在水中.

 向南望,庄严的紫禁城建筑群展现在眼前.披着金装的故宫,一直延伸到雄伟的天安门.远处,是布局整齐、色彩淡雅的高楼大厦.

 往东看,一幢幢高大的楼房,一排排崭新的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新型的立交桥,纵横交错.

 首都北京正迈着巨人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秋游景山教学资料

 一、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教材。

 《秋游景山》是第七册第四单元重点课文,记叙了“我们”秋游景山时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全文技游览顺序可分为两段。先写走进公园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来到果园,看到果实累累;秋色迷人,最后登上万春亭,举目远眺,北京城尽收眼底。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同学分段的能力,从而落实第四单元重点训练课目--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再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首都北京园林建设和现代建筑的雄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借景抒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同学语文能力,又陶冶同学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二、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制定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再根据本学期教学目标“能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段、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

 2.能技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3.培养同学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根据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文教学任务,我作了这样的分配和布置:

 第一课时:初读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词义。

 第三课时:进行词句和朗读背诵训练。

 下面,我着重从工具性、情感性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培养同学热爱祖因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2.工具性目标: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景物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日,确定课时重点是:技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难点是:感受景物的美。同时,也是从工具性和情感性两方面来确定的。

 三、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选择教法。

 从工具性的角度动身,我选择了“习题导练法”,根据这个目标,把课文内容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训练题,让同学通过当堂完成习题,进行语

 言的实践训练。

 从情感性的角度动身,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用图画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同学入境动情。

 具体设计时,使两种方法融会贯通,相互交织,让同学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同学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美、领悟美、体会美,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当然,两种方法结合是否和谐,还得看教程设计。

 四、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设计教程。

 工具性情感性双性统一不能只显示于一、二个训练环节中,而应当蕴含于全部训练流程中。据此,我布置了以下四大环节:

 1.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2.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3.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4.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每一步的设计: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家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吗?还记得雄伟的赵州桥吗?还记得被誉为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吗?是啊!我们的祖国大好美景,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首都北京,更是令人神往,最近老师有位画画的朋友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一幅图,我们欣赏一下(出示挂图)这就是北京的景山公园,请你看图这样说:景山公园( )。然后说:( )景山公园( )。”

 这样设计有几个意图:(1)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入胜的导语,色彩艳丽的图画,把同学带入特定情境,并为整堂课定下情感基调,而且在特定情境中训练语言,培养同学会说话,并把话说具体的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样,两者相互结合,让同学有感而发,在愉悦的氛围中训练语言。(2)从心理学角度讲,运用旧知引出新知,较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

 (二)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先请同学听老师配乐朗诵,再完成以下练习。

 “我们走进( ),看到山顶上万春亭和山脚下的大花坛,沿着山路来到( ),看到各种果实累累,再沿山道拾级而上,来到( ),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填三个地点,对同学来说是轻而易举,然后根据三个地点给课文分段。

 这样设计有三个意图:①根据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入手掌握全局,协助同学了解课文内容。②通过配乐朗诵渲染情境,让同学从中感受情境美,语言美。③在这个情境中,运用习题导练法,化课文内容为习题,为同学铺设阶梯,佼同学分段能水到渠成,顺利达成训练目标。

 (三)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这局部的学习,我主要抓了3个重点的句子,下面我以2、3两句为例来说一说,第二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

 “盛开的菊花有( )色的,( )色的,( )色的,还有( )色的,真是( )!”

 “盛开的菊花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前者重颜色,后者重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体会菊花的美。

 学第三句话时,我设计了一个书面练习,让同学读后填空。

 “( )的海棠果

 ( )的大柿子

 ( )的大苹果”

 再让同学连起来,用总起分述的结构练习说话。然后扮演、朗读,体会课文拟人手法。

 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有3个意图:

 1.从工具性的角度动身,体现训练综合性,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同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同学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时,必需充沛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同学多想、多读、多写、多说,使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我这里就设计了读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和观察力的训练,还有说和写的训练,大大扩展了训练的总量,能提高40分钟的效率。

 2.体现训练的转换性。通过练习协助同学把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转换成有个性的语言,在学习心理中,有一个“内化”过程,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体现训练的情感性。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同学感受到景物的形象美、色彩美,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以练激情,既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四)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先让同学配乐朗读一、二两段,然后老师小结。

 “远望万春亭,红柱黄瓦,绿叶映衬,美不胜收,盛开的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幼稚的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同学们,面对这一番景象,你会说什么呢?”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