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把「robust」翻译为「鲁棒」最早起源于哪里?
最佳答案
追溯“鲁棒”译名的根源
在科技文献翻译的探索中,"robustness"一词如何被巧妙地转化为中文“鲁棒”?这个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南开大学两位学者的学术贡献。他们基于对自动化领域的系统稳定性要求,首次将"robust"译作"鲁棒",这可能是出于早期学术交流中的翻译策略,兼顾了音韵和意义。"鲁"字的粗犷形象,与"棒"的强壮象征,似乎旨在传达系统对变化的承受力,尽管“山东大棒”的关联可能略显牵强。
然而,"鲁棒"的真正流行并不仅限于此。随着80年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在控制领域内统一为标准术语。1996年,国家标准的发布正式确立了“鲁棒”作为官方译名,推动了其在科技界的广泛接受。在90年代末至21世纪,"robustness"的概念被扩展到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不再单纯指代强壮,而是涵盖了对不完美输入的宽容度和内在稳定性的强调。
在测绘等非控制理论学科中,"鲁棒"的概念也在逐渐渗透,成为了一个多学科通用的术语。它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体现了知识传播中的学科差异。理解"鲁棒",需要结合特定领域的背景,否则可能会导致误解,因为其内涵已从最初的强壮延伸到适应性、稳定性等多方面。
尽管早期的文献,如涂奉生的"鲁棒调节器"(1979)和齐寅峰的著作,以及Wolff等人的"宽容性多输入信号检测器"(1975)等,为"鲁棒"的学术认同奠定了基础,但这一词汇的成长轨迹,是学术界跨越时间与学科界限共同塑造的。从陈希孺的书评(1982)到钱唯德的论文(1979),再到吴鸿适的电子学名词审定(1994),每一次翻译选择都反映了学术交流与理解的深化过程。
综上所述,"鲁棒"的译名并非偶然,而是科技翻译史上的一个生动案例,展示了术语翻译如何随着学科发展和知识交流而演变,成为连接不同领域语言的桥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