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潘际銮: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

2025-05-23 10:35:506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潘际銮院士,一位86岁的老人,仍在学术前沿不懈探索,尽管他已年迈,却如同年轻人一般活跃在科技领域。他骑着一辆旧式的电动自行车穿行于清华大学的校园中,从宿舍楼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他依然对焊接科学充满热情,继续研究“高超超临界”等前沿课题。尽管年龄渐长,他仍能轻松翻阅手机号码,自由穿梭于焊接机器人和墙壁之间的狭窄缝隙,轻松拿起普通成年人能承受的钢板。他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自信,认为这仍是未解决的世界难题。

潘际銮与西南联大的往事紧密相连,他的记忆中充满了对联大的怀念。他不仅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而且在回忆中,他常提及联大时光,对那里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然渴望继续工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潘际銮的故事反映了他对“爱国”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在炮火声中逃难到昆明的年轻岁月,让他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危难。他选择学习焊接,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他坚信,这门技术将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校长任上,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强调学风建设,这与他记忆中的西南联大精神相契合。他强调学生应专心学术,避免沉迷于不必要的娱乐活动。在管理上,他不追求个人权力,而是放手让学校自主发展,重视教学和科研,而不是直接掌管财务和人事。

尽管在南昌大学工作期间,他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并没有获得明显的个人利益,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

潘际銮认为,院士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包装”院士的现象和个别院士享受特殊待遇的情况。他认为这会导致学术资源的垄断和院士被“异化”。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他仍然坚持认为院士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荣誉而非权力。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知识分子的人才问题,主张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处理院士的退休问题。

在科学研究领域,潘际銮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他骑着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清华园,以自己的方式继续追求科学的真理。在他的世界里,院士制度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一种对科学的尊重和对国家的贡献。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