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康熙字典

2025-07-01 14:48:546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康熙字典中,"疽"字的注解有多种来源。首先,根据《唐韵》的记载,它的改好读音为"七余切"。而在《集韵》中,则提到"千余切",以及"七馀切,音苴"。《说文》解释"疽"为长久的疮疖,通常与六腑的不和谐有关。医学书籍则进一步阐述,疮疖(癰)源于六腑失衡,而疽病则源于五脏失调,阳气阻滞在阴分可能导致癰,阴气阻滞于阳分则形成疽。

在历史文献中,例如《左传·襄十九年》中提到的"荀偃瘅疽",这里的"瘅疽"实际上指的是严重的疮病。《史记·孙吴传》中记载,有个士兵病了,有人甚至起和渗身为其吮吸脓疮,以示关怀。在字义的区分上,《正字通》提到,疮口深且恶性的称为"疽",而浅且大的则称为"癰"。

此外,《集韵》还核棚铅给出了"子与切"的读音,以及"再吕切,苴上声"。而"㾛疽"一词,则被解释为一种皮肤病,表现为瘙痒。总的来说,"疽"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涵盖了它的字音、医学含义以及在古文献中的应用。

扩展资料

jū,局部皮肤下发生的疮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