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滞的追问读后感350

2025-07-06 12:11:436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读完 朱则光老师的《永不停滞的追问》一书,我的脑海中冒出了这样三个字:追 跋 踔。看似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令人无限回味。喜欢上了这三个字丰富的内涵,也喜欢上了朱老师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教育哲理、教育思想。

《永不停滞的追问》一书中的文字都是朱则光老师从自己的博客中精选出来的,分为了三辑:辑一“做一株思索的苇草”,侧重于教育思索;辑二“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侧重于教育实践;辑三“如果,教育可以重来”,侧重于教育遗憾。这些文字是真实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记录了教师在思考中成长的足迹。

追。“追逐 追求 追怀 追思 追问 追忆”。这些词语都是我所喜欢的。朱老师对“追问”作了很是精彩的叙述:追问是一种研究方法、治学精神,一种职业习惯,行事态度。追问是深邃的眼神,不羁的心灵,是精神的远涉,智慧的长征。它是教师的独立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我始终认为,工作中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教学现象,课堂现象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的源头活水,是一个个最为鲜活的真实。追问这些教育现象,会让我们提升教育的品位,并享受教育的幸福。正如朱老师在书中列举的一教育现象:教师发现一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一是教师找学生个别谈话,劝其改正。二是继续深入了解,得知他是和朋友闹矛盾了,帮他们化解了矛盾。三是继续追问,发现这一学生对他人总有种不信任,教师对其进行了深层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的三个层次:治表----治标----治本。这就是朱老师所诠释的“教育追问”。

看到这些文字,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那么简单而又普通的教育现象,又有多少教师(包括我)能这样进行追问呢?只不过是简单的一句提醒或训斥罢了。舍弃了这些类似现象的追问,就意味着只做了教书匠,就意味着舍弃了许多可以促进、可以成就自己专业成长的机会、没有养成自觉追问习惯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有追问习惯的学生呢?

跋。看到这个字,我所想到的是一段艰苦的旅程。在教育的大路上艰难跋涉,其间充斥着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教育现象的困惑,对课堂教学的迷茫,对专业成长的期望……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朱老师用笔记记下了一个个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瞬间,带领我们行走在课堂温暖的旅程中,收获着成功的喜悦,见证着奋斗的足迹。

齐健老师说:每个人的生命高度其实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高度。我想,不畏惧任何艰难的行程,向心灵的最深处漫游,必定会有收获,必定会铭记教育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因为它是一种经历,而经历就是财富啊!我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快乐地耕耘着,幸福地收获着。在阴霾的天空下,我们始终挺起思考的头颅,执著地前行、跋涉。

踔。想起这个字,认识这个字,应该追溯到初中时代,那一段为了心中的梦想昼夜奋战的日子。翻查字典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字,字典给它的解释为:跳跃;超越;疾行。“超越“,那时就需要一种超越,超越纷乱的现实,超越别人,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虽然看似幼稚,但对这个字喜欢到近乎崇拜了,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它作为了自己的笔名。踔,意味着永不停歇的追求,意味着不断给自己加压,不断反思,并敢于剖析自己的教学。

朱老师第三辑的文字就是这个字极好的证明,敢于面对自己教育中的真实遗憾,敢于触及那些让人心灵疼痛的文字,虽然教育不再重来,但勇于面对,也是成长的必修课。朱老师用智慧和勇气,向那些曾经受伤的心灵,虔诚地忏悔,超越了心灵,超越了自己。

因为追问,朱老师拥有了第一手的教育资料;因为追问,朱老师逐渐成长为山东省的教学能手、十佳教师;因为追问,朱老师成就了自己,因为追问……追问,永不停滞!

或许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沉寂下来,开始一个炼狱凤凰涅槃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刮骨疗伤,不断地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

参考参考吧,采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