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关于读的作文。190~290字左右。
最佳答案
古人称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我都经历过了。乐则乐矣,却很有限。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人生滋味都尝过了,回首往事才知道,人生最大且最长远的乐事莫过于读书。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书人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何谓读书味?甜酸苦辣是也。
读书,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突兀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始翕张思想的翅膀——远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荡漾着无人企及的优越感,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斩获。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书人则心无羁绊,回归本性。臻于此境,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况味?
读书,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理与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书人怎能没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又怎能没有陷于信也不是不信也不行之进退维谷的窘迫?尤其当书人受虚假东西的戏弄时,何止哀叹了得!卢梭的《忏悔录》,其中不无虚妄而不可信的成分。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疾病缠身的可怜虫,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病痛与死亡中度过的”。可约翰逊根据公开报道的资料得出,卢梭的身体并不坏,而且还很强壮。毫无疑义,当书人看到“平素景仰的偶像原来是石膏制的”时,酸溜溜的涩味怎能不涌上心头?
读书,真能占领“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之制高点,实为数寥寥矣。一般情形之下,书人攻城略地身临遏涩之境,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不堪受。更兼书人亦是凡夫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赢得“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金石琴瑟”的真趣,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行吗?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读书令书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然而,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不全仗书中掺加的辣味?不论密邃旧学抑或深沉新知,都透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血质,其充满火药味之箭,雨林般射向书人垢陋心灵一角,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怀一份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网尘劳、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清而升华。
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少读书的人,大约是体会不到读书的味道的,尤其难以体会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那种真正的令人向往的读书味道。林语堂曾经设想过在书房天花板上装一佛教的油灯笼,书房中要有油烟味和发霉的书味,以及无以名状的其他气味才好。看来,林语堂已经将读书味道的造化从书里牵引到了书外,从意境宕延到了环境。有道是,书人真能化育这般读书境界,读书的味道不是更醇酽更深邈了么?
人们都害怕孤单和寂寞,而书是人的良朋益友,有书作伴,读书人便永不寂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用耗费车钱,无需办理护照,哪怕是远在天边的高人,还是作古已久的先哲,都可邀来畅叙幽怀,大开眼界,大得其趣——此乐何极?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的确,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治病。这不是无稽之谈,有史有证: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他的长寿之道有一条就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别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我也有这样经历,有时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上了,闷闷的,连喘气都不顺,后来拿起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心里不知不觉间便顺畅了,通达了。不用求医问药,读读书,病便好了——此乐何极!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无数本书便是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这是心灵的天梯。登高望远,是旅游的一大乐事,在人生之旅,有天梯送我上青云,大千世界,悉收眼底——此乐何极!
我爱读书,也爱喝酒,在我看来,书也是一杯美酒,醇香绵厚,愈品愈难舍。范仲淹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读一本好书,读到妙处,也有一种把酒临风的快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语)——此乐何极?
我以为,虽然人生是有限的,但读书求知是无限的。每个人只有用不断的读书来充实与装点人生,才会使有限的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只有用读书求知来升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用心去珍惜,只有让人的一生遨游在读书求知的苦海里,才能品尝到学海泛舟的一番韵味。尤其在当今这个需要人才与尊重人才的时代,多读点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锁定目标,永不歇息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那将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与最好享受。
谈到读书之忌,穷诸多读书人的经验,应忌讳一些常见的毛病,才能把书读正读好;否则,虚冠读书之名,实则走样变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这些读书之忌应引起高度重视,免陷前车之鉴。
读书之大忌:读而不思。
对于读书的作用,中外古今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往往被爱好读书人视为座右铭。我们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精神的发育与完善,更是离不开读书的滋养。因为人活动的目的性,所以读书的动力是每个人都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功利性,还是非功利性的,读书如果脱离一定的目的,那就蜕变成下意识的行为,读书绝难持久。而我们在读书中的得失,在读书中的兴趣,就与思考不可分离。从书籍的选择,从书籍内容的把握,从书籍为我所用,都需要主体的人发挥主动性,规划着读书的行程与效益,尤其对书的评价,更是贯注着读书人的思想旨趣与情感的调节。读书的趣味在读书活动中始终是我们应正视的。千篇一律的雷同,在写作中,沿袭一种套路,鲜有创新,一味注重叙事,而思想的活力消弭,总是让读者的思维沉睡,这样的书籍就是失败的。我们要学会思考,让读书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削弱或取消。我们要敢于辩驳,善于质疑,善于从否定中,找到我们前进的方向,为我们灵魂的生成确立牢固的根基。
读书忌好大喜功,常有人言及要读“完”诸如四库,诸如二十五史,有此必要吗?诚然,现时还有人对国学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去读古人的书,实为一大幸,但是,读书,也需讲究心态与方法。
读书,宜精,宜兴趣所至,宜读透。忌滥,忌片面求全,忌走马观花。
所谓精者,以内容论,当择书海中之精华,如史部之前四史,如四库总目;以版本论,如商务中华上古等出版社精选底本所出版之影印本或名家点校注释本,而非诸如古之漏洞百出之四库本,今之小出版社纯为利润乱出一气之各种古书。
所谓兴趣所至者,有人好史,则可精研史学诸书,何必仅求通才之名,一定要硬着头皮去啃与兴趣毫无关系之先秦诸子?读书是怡情之事,若无兴趣,多读反于己无益,过犹不及。
所谓透读者,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缘何?了然于心且可自如运用也。若无此心智,既便读十遍二十遍四库又能如何?书橱而已!
读书要务戒浮躁,不能只满足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某某是大师、巨擘、泰斗,什么什么作品是巨著、名著,究竟怎么个大师,怎么个名著,则懵然无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读书看皮,读报看题”,就是读书上的浮躁表现。这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你要知道莎士比亚吗?你就得读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读他的全部戏剧作品。你要知道托尔斯泰吗?你就得读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读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你要知道马克思吗?你就得读《资本论》,读《共产党宣言》,读马克思的其他重要著作。不这样,你就不知道他们的作品何以是名著,他们何以被称作大师,何以能如泰山北斗般地引导历史和时代之风骚。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多少号称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的人,徒有其名,胸无点墨,还有的将精装本、豪华本图书成百上千的买,满橱满架,装点了房间,可却装点不了头脑,所以然者何?“用心躁也”。
浮躁是时下相当多数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表现,心浮气躁,缺乏耐性,急功近利,趋尚浮华,不仅在干各种事业上如此,在读书问题上也如此,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可避免并不等于就无法克服。其他不论,只说读书,一切有志或有兴趣读书的人,都应自觉地力戒浮躁,避开冗繁琐碎,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有计划地读点自己喜爱的书,真正掌握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真正体尝品味到读书的乐趣。果能如此,我们便会意外惊喜地感受到读书并非苦差事,而是置身于一个“极乐世界”,不亦悦乎!
读书还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或者是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读什么就信什么,即读萨特就爱萨特,读胡塞尔就爱胡塞尔。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书中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特别是当书中观点彼此矛盾,各有所说时,更是不知所从。
这当然不是主张不要多读书,不要博学。书应该多读些,知识面应该宽些。可是多读书有个前提,这就是不能采取读什么信什么的态度,而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即读书在于求真。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少则得,这个少也是相对的,并不是愈少愈好。少则得,实际上强调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从所读的书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即使是读的不多也是有所得,远胜于那种越读越糊涂的读书方法。
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同样,学西方哲学只读西方哲学,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也不读中国哲学的著作,成就肯定有限。学中国哲学的亦复如此。更不用说,有门户之见,学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西方哲学又瞧不起中国哲学,瞧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另类。每个人只读自己学的,只认自己读的。彼此贵己而贱人,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当然,生命有限,书是读不完的。读尽平生未读书,只是豪言而已,没人能做到。但是无论读多读少都要记住以上两忌。
另外,诸如读书最忌自以为是,读书热忌虚火过旺等等,亦需引起读书人之注意,切记所忌,扎实认真地把书读好才是。
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古人要想当官就必须一级级应考。要考好就必须要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许多脍炙人口劝勉人勤奋读书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现代中国莘莘学子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想着一个“铁饭碗”,终生吃喝无忧。后来铁饭碗被废除后,一度兴起“读书无用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吃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只为稻粱谋,不少大学的教育也沦为职业教育,这些着实令人痛心。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从饭碗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实力,加强人的技能素质,这些都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是有备之用、无用之用。读书之大用何在?这就进入以下两个读书境界了,一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充实与快乐;一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的实现。
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的如下言论足以证明:“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有甚者,孔子还将“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为“道”而读书是又一层境界了。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悟道)。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但是这种读书境界旨在个人的圆满透悟,并没有向外实践的行为。古人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作为补救。把读书悟道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这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为崇高理想而读书,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孔子说:“道不远人”,是说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道,但作为文明结晶的好书更是道的源泉。当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充实与快乐,而是通过书本悟道,进而传道、践道,那么我们的读书就拥有了一份崇高的意味。
读书必须要抓住书的主题,那么整本书就好理解了。康德的书,难读,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协调人类知情意,让它们和谐统一,你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尔的书是逻辑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义。海德格尔的书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阳,一切光辉都是从中发出。如果我们读书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可能就会一通百通了。当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另一个读书的维度——高度。高度意味着反思与批判。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能出入所读之书。有人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自杀,就是太耽溺于书的艺术世界了。读书之人必须要做到清醒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
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饮食——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利用,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有科学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读书之道,读书的基本方法。一个“得道”的读者,必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学起来事半功倍、接受起来效果显著,此时应当“狠狠地”读书,而决不要可怜自己。有的人读书时太“理性”、太计划,今天两页明天两页,一页也不多读,读书乐趣荡然无存;读书数量和“强度”不足,思维活跃不起来,效果也不会显著。因而,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书,是假读书;一合上书什么也答不上来,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在该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吃得苦,方能有所收获。
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的时代,有选择的读书之道,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起个人独特的读书体系。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无穷的书籍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按有益于自己成人和成才的“读书体系” 去努力。在我看来,大学生有两类书籍是必须的,一类是益于人格健全、素养积累的书籍,二是益于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书籍。有创见的书多读、四平八稳而平庸的书则不必要浪费你的时间。
就算是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要有一个度的。这是因为,人的脑量开发虽然理论上可以趋近于无穷,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有限的。让过多的信息占据了记忆“硬盘”和“内存”,思维能力往往会下降,行动力和勇气也大降。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过呆过多使读书人“元气大伤”。将读书当成了目标和职业,一味地读别人的书,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必然难有成就,这也就是“读书人”为人轻视和诟病的原因。因而,读者需要给自己留足消化吸收、并付诸思考和应用的时间,最好是能提出批判、保持实践的能力和行动的勇气。
“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要得当。简单地效仿古人未必好,而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刻苦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要快、该略要略。10本书可以一天内读完,也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年内读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读法——一天内则只读序言提要目录开头结尾和少数精要章节,一周内则可以选择大部分主要内容,一月或一年则是研究型阅读了。有的人拿了一本言情武侠也可以读上一月,一张消遣小报也看上半天;有的人读书只是“看着书”而已,不作笔记也不写写画画;有的人读书同时“多任务操作”,一心多用样样不得……这些都是读书不得要领的作法。
读书之道,名人大家有许许多多的精辟良言可资借鉴。但无论如何,窃以为最要紧的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隶,或者用它来奴役别人和社会。
读书要手到口眼到、心到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它可约束人们精力集中,加深理解。而曾国藩且认为读书中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与口到则极为重要。读书时
在书旁圈点评注,既可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便于记忆。现代心理学家证实,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在日后重新翻阅温习时,有所侧重,一目了然。无疑从古至今圈批的方法实为读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要做到有志气、有胆识、有恒心。指少而精,抓住重点书籍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专”是说读书时精力集中,突破一点,步步为营。“耐”既是读书时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不罢休,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兼备,才能使人有所成就。
人生在世,谁都梦想有所成就,而智能和才干是必不可少的,而二者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讲求读书之道,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取得,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务实精神,踏实认真,要明白学问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学问好比金字塔,基础越深越博越好,这样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高精尖。
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折旧,越来越体现出“学高为师”的内涵,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真正发挥每个人的良好作用。
您可从中剪切
望采纳、报读知道乐意为您解答、祝您学习顺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