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创作背景

2025-10-10 23:37:577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刘禹锡集笺证》《刘禹锡年谱》均作朗州司马任上作;《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作朗州司马早期;《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作元和二年。

此诗后附刘蔇题记:“叔父元和(按:当为贞元之误)中征昔事为《桃源行》。后贬官武陵,复为《玩月》作,并题于观壁。尔来星纪再周,蔬牵复此郡,仰见文字暗缺,伏虑他年转将尘没,故镌在贞石,以期不朽。

大和四年(830),蔇谨记。”“星纪再周”,每周为十二年,再周为二十四年,如此推算,此诗当作于元和二年(807)。从题记中还可得知,刘禹锡曾于此年中秋夜在桃花源赏月,并在桃花观的墙壁上题写此诗。

后来,刘蔇考察叔父往日的足迹,来到桃花源,发现观壁上的题诗已破损,又特地立碑刻石,以期不朽。从刘蔇的重视,不难看出刘禹锡游览桃花源在贬官朗州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他政治失意,远离京都,但有缘身居人间仙境,也有良辰美景之感。

整体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层次清晰,节奏明朗。每四句一韵,每一韵是一个自然段。第一段直接点题,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在红尘俗世中看见皎洁纯净的月亮,心都会悠闲宽松下来,更何况是在中秋的仙府中赏月;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那月光似乎如同凝结了的寒露从容地洒向大地,而这时站在山的最高处看得更远更广。

第二段具体描写八月十五月色,以无云又无风的天空,以山上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映衬出八月十五月亮的明朗,意趣开阔而境界幽静。第三段拓展笔锋,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由情而生畅想。少君带领升上道坛,远远地以礼邀请真仙官。

只见神仙欲下,群星涌动,天上仙乐使人的肌骨发寒,飘飘若仙。最后一段收笔对题,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感慨,亦含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之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起伏迭宕,腾挪多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