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102个考点总结!

2025-02-18 15:40:1811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构成,其中成釉器形成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而牙囊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部分牙槽骨。在牙胚发育过程中,钟状晚期成釉器外釉上皮的形态特点是皱褶样排列的低立方状细胞。牙周膜内的上皮剩余来源于上皮根鞘。在牙根发育过程中,如上皮根鞘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或在根分歧处上皮隔的舌侧突起融合不全,不能诱导出成牙本质细胞,导致该处牙本质缺损,引起侧支根管。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明显的间歇线,称为新生线。用落射光观察牙齿纵切磨片,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板。在釉质最内层,首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的釉质看不到釉柱结构,晶体相互平行排列,称为无釉柱釉质。牙本质小管贯穿整个牙本质,自牙髓表面向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体排列,在牙尖部及根尖部较直,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决定牙齿形态的重要结构是牙乳头。牙发育时的上皮根鞘由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构成。牙发育时,上皮根鞘继续生长并向根尖孔处呈45°角弯曲,形成一个中间有孔的盘状结构,称为上皮隔。牙本质小管的管周牙本质钙化程度最高,含胶原纤维少。修复性牙本质又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形成时成牙本质细胞常常被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这些细胞变性,遗留一个空隙,称为骨样牙本质。在牙本质痛觉传递学说中,流体动力学说为较多人接受。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属抗原呈递细胞,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牙髓中的主要细胞是成纤维细胞,故又称为牙髓细胞。牙骨质细胞在间质中的分布不规则,根据有无牙骨质细胞分布,牙骨质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每个牙的颊、舌侧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的部位称为龈谷。牙齿中最硬的组织是釉质,由占总重量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有机物和水组成。釉质中的有机物约占总重量的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非釉原蛋白包括釉蛋白、成釉蛋白和釉丛蛋白等。釉柱的直径为4~6μm。釉梭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起的末端膨大。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在低倍镜下观察釉质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窝沟底部及牙邻面的釉板是龋病发展的有利通道。釉柱自釉质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走行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齿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鳃裂囊肿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以及胸锁乳突肌的上1/3前缘。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甲状舌管囊肿的囊壁可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扁平上皮。外渗性黏液囊肿通常是机械性外伤致唾液腺导管破裂,黏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内,黏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没有内衬上皮。组织学上,可将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和角化成釉细胞瘤。WHO新分类将成釉细胞瘤分为4种临床病理行为不同的变异型,包括实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是指经典的骨内型成釉细胞瘤,可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隙向周围浸润,其波及范围往往超越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牙源性腺样瘤肉眼可见包膜完整,组织学观察可见玫瑰花样结构。疣状癌为一种非转移性的高分化鳞癌的亚型,以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和边缘推压为特征。牙龈固有层结构中的胶原纤维束呈各种方向排列,可分为龈牙组、牙槽龈组、环形组、牙骨膜组和越隔组。牙周膜主纤维自牙颈向根尖可分为牙槽嵴组、水平组、斜形组、根尖组和根间组。在牙周膜的主要细胞中,成纤维细胞最多,功能最主要。牙周膜中的主要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牙周膜的功能包括支持功能、稳定功能、营养功能和感觉功能。口腔黏膜上皮的细胞有角质颗粒细胞与非角质细胞之分,角化的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细胞构成,由表层至深层可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基底层。口腔黏膜上皮层内尚分布着一些不参与上皮细胞增生和成熟的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梅克尔细胞等。口腔黏膜根据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咀嚼黏膜、被覆黏膜和特殊黏膜。咀嚼黏膜包括硬腭和牙龈黏膜,承受咀嚼压力,特点是上皮较厚,上皮表面有正角化或不全角化,有颗粒层,细胞间隙宽并见细胞间桥。口腔黏膜中,舌背黏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牙的发育异常包括牙萌出异常、牙数目异常、牙形态异常和牙结构异常。钙化不全型为釉质形成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釉基质形成正常但无明显的矿化,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两种亚型。四环素色素沉着于牙本质内是沿生长线进行的。早期釉质龋未脱矿的磨片,在光镜下结合使用偏振光显微镜及显微放射摄影术观察,其病损区可分为4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位,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形成龋洞后的牙本质龋自病损深部向表面可分为四层,其中脱矿层位于透明层的表面,是在细菌进入前,酸已扩散至该区引起脱矿,故其中并无细菌。细菌侵入层在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急性牙髓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牙髓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闭锁性牙髓炎、溃疡性牙髓炎和增生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肉芽组织形成。牙髓息肉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溃疡型息肉,呈暗红色,有纤维素凝聚的黄色斑,探之易出血;另一种为上皮性息肉,较坚实,粉红色,不易出血。牙髓钙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髓石形成,另一种是弥散性钙化。慢性根尖周脓肿在镜下观察可见肉芽肿中央的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脓液,周围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根尖周肉芽肿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上皮存在,其上皮绝大多数来自牙周膜的马氏上皮剩余。慢性龈炎镜下见主要在牙龈的龈沟壁处有炎症组织浸润,在沟内上皮的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再下方为大量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剥脱性龈病损是局限于牙龈的发红及脱屑样病变,临床特征是牙龈鲜红、光亮及上皮表层剥脱,形成粗糙的糜烂面或上皮分离后未脱落,形成灰白色假膜。牙周炎的发展过程为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出现。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称为角化不良。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的变化包括: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核质比例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上皮层次紊乱、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细胞多样性、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细胞黏着力下降、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胞质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口腔白斑的病理变化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当白斑癌变时,表面出现过度不全角化层。口腔白斑的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口腔扁平苔藓病变区上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限不清。口腔扁平苔藓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和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区别于扁平苔藓的病理表现是可见角质栓塞,血管周有淋巴细胞浸润。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口腔病变组织的上皮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主要为IgG、IgA。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的病理变化为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平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的病理变化是角化层内形成微小脓肿,可见菌丝、孢子。天疱疮的病理特征为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天疱疮采用荧光抗体法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病变部位及其相邻部位的上皮棘细胞层呈翠绿色的网状荧光图形,主要为IgG、IgA及IgM免疫球蛋白在棘细胞间的沉积。在腺细胞和基膜之间含有肌上皮细胞,它具有收缩能力,有助于腺泡分泌物的排出。唾液腺的导管分为闰管、分泌管、排泄管三段,其中闰管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连接腺泡与分泌管,有干细胞功能。基底部有纵纹、能主动吸收钠的唾液腺上皮细胞是分泌管细胞。唾液腺中,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小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