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测序技术原理及流程

2025-06-29 09:18:406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又称为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是基于PCR和基因芯片发展而来的DNA测序技术。我们都知道一代测序为合成终止测序,而二代测序开创性的引入了可逆终止末端,从而实现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二代测序在DNA复制过程中通过捕捉新添加的碱基所携带的特殊标记(一般为荧光分子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的454 FLX、Illumina的Miseq/Hiseq等。由于在二代测序中,单个DNA分子必须扩增成由相同DNA组成的基因簇,然后进行同步复制,来增强荧光信号强度从而读出DNA序列;而随着读长增长,基因簇复制的协同性降低,导致碱基测序质量下降,这严格限制了二代测序的读长(不超过500bp),因此,二代测序具有通量高、读长短的特点。二代测序适合扩增子测序(例如16S、18S、ITS的可变区),而基因组、宏基因组DNA则需要使用鸟枪法(Shotgun method)打断成小片段,测序完毕后再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拼接。

流程:

①末端修饰:

使用Taq聚合酶补齐不平的末端;

并在两个末端添加突出的碱基A,从而产生粘性末端(若使用Taq酶扩增,则无需末端修饰);

产生粘性末端的片段可以添加接头(Adaptor)。

②添加接头:

经过末端修饰后的PCR片段末端具有突出的A尾,而接头具有突出的T尾,可以使用连接酶将接头添加到DNA片段两端。

NEB的接头为特殊的碱基U连接的环状结构(可以增强稳定性),因此连接接头后,还需要将碱基U删除从而形成“Y”形接头。

上一步添加的接头主要是为了后续PCR中作为引物扩增继续添加文库index和与测序平台互补的寡核苷酸序列(此外还作为测序引物Rd1 SP/Rd2 SP)。

之所以为“Y”型开叉结构,是因为每一端接头是两条不互补的序列(每一端都是Rd1 SP与Rd2 SP交错),连接酶没有选择性,每个接头都是只靠突出的T来与DNA连接,“Y”接头保证了每条单序列两端均为不同的测序引物,从而在后续PCR中可以连接不同的寡核苷酸序列(P5/P7)。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