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度荆门送别》(李白)
最佳答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时,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开头两句,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这两句看似平常,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四句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诗人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诗人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表现出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