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栉龙发现与命名

2025-02-18 16:23:297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副栉龙的模式标本(编号ROM708)于1920年在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红鹿河畔的桑德河附近被多伦多大学的野外队伍发现,现位于恐龙公园组,属于上白垩纪的坎潘阶。该化石被命名为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董事会主席Byron Edmund Walker爵士为名。尽管在埃布尔达省发现副栉龙的第一个标本,但其化石仍然较为少见。模式标本之外,在恐龙公园组还发现了额外的颅骨和三个缺少颅骨的标本,可能属于副栉龙。然而,在南方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化石则更为常见。

在1921年,查尔斯·斯腾伯格在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的基特兰德组发现了一个部分头颅骨,较恐龙公园组年轻。该化石被卡尔·维曼在1931年描述为第二个种,即小号手副栉龙(P. tubicen)。种名tubice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吹鼓手。1995年,新墨西哥州发现了一个小号手副栉龙接近完整的头颅骨(编号NMMNH P-25100)。1999年,罗伯特·苏利文与托马斯·威廉森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验了该头颅骨,并在论文中讨论了副栉龙小号手的生理结构、分类及其冠饰的功能。托马斯·威廉森稍后提出了一个独立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结论。

1961年,约翰·奥斯特伦姆叙述了另一个保存良好的副栉龙标本,并命名为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该标本包括部分头颅骨,上附有圆、短冠饰以及头颅后部大部分骨骼,除了足部、颈部以及部分尾巴之外。该标本现位于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短冠副栉龙的种名cyrtocristatus在拉丁语中意为「变短的冠饰」。该标本发现于Fruitland组顶层与Kirtland组底层。

1979年,戴维·威显穆沛与詹姆斯·约翰逊在犹他州加菲尔德县的凯帕罗维茨组发现了一个副栉龙的头颅骨,该地层年代为坎潘阶。这个头颅骨与犹他州发现的另一头颅骨在冠饰形态上属于短冠副栉龙。

扩展资料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