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最佳答案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以高宗时期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以歌颂功德、宫苑游宴为主题,部分作品透露诗歌变革信息,对体制建设有贡献,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上官体”对立,推动了律诗的发展,扩大了诗歌题材。
4、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文词俊秀,作品名扬长安。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以五言律诗见长,完成了律诗形式定型工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二、论述题
1、唐代诗歌成就高的原因:一批庶族寒士的政治活跃,促进了文学风貌变化;以诗赋取士的教育刺激;科举制度的推动;三教并重与合流的开放思想;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丰富了文化氛围。
2、初唐诗歌革新的阶段:第一阶段唐太宗君臣倡导中和雅正,第二阶段“初唐四杰”改变齐梁余风,第三阶段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引领唐诗发展方向。
3、《春江花月夜》艺术特点:采用乐府旧题,赋予传统主题全新内容,以春江花月为背景,展现游子思妇之情,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要点:反对彩丽竞繁而无兴寄的作品,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第十七章 盛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流派,偏重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淡恬静,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
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首的流派,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风格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
3、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绝作品丰富,质量高,对唐人七绝诗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论述题
1、盛唐气象: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艺术高度,表现出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
2、“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诗歌善于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结合,细腻观察自然,以禅入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边塞诗异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诗反映现实深度超过岑参,岑参诗在题材丰富新奇上胜于高适。
第十八章 李白
一、名词解释
李杜:李白与杜甫,唐代最伟大诗人,成就最高,生当同时,交谊深厚。
二、论述题
1、李白诗歌内容:积极入世精神、反权贵的傲岸精神、赞美祖国山川。
2、李白诗歌艺术特色:豪放飘逸,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沛的气势,丰富奇特的想象与夸张,语言清新俊逸,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
第十九章 杜甫
一、名词解释
1、“诗史”:杜甫用诗歌反映时代重要事件,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和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博大深厚、深沉苍凉,表现手法沉著蕴藉、曲折有力。
二、论述题
1、杜甫诗歌艺术成就:叙事诗高度概括现实生活,抒情诗情景交融,锤炼语言,运用各种诗歌体式。
2、杜甫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开启新乐府诗创作,用律诗反映时事,扩大诗歌题材,将议论引入诗歌。
第二十章 中唐前期诗人
一、名词解释
1、大历十才子: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擅长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律,风格含蓄温和,自称为“五言长城”。
二、论述题
1、中唐前期诗歌特色:继承盛唐精神,追求冲淡平和,艺术上追求淡远韵味。
2、元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语言草率,缺少美感。
3、韦应物诗歌特点:早期作品关心国家与下层百姓疾苦,后期作品追求隐逸宁静,语言简淡自然。
第二十一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一、名词解释
1、韩孟诗派:韩愈与孟郊的合称,以好奇思硬语的诗风相近。
2、“以文为诗”:韩愈创作倾向,以散文化章法入诗,打破诗歌规则,对宋代诗人影响深远。
3、郊岛:孟郊、贾岛,诗风孤郁悲凉,作品风格独特。
4、长吉体:李贺诗风格,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