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客粤平笔记

2025-02-28 09:05:277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赣客粤平方言在音韵系统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但也有各自独特的音韵特征。其中,微母字读如明母、舌齿音开口分咍泰、溪母读如晓母、全浊上声不归阳去、次浊上声归派、次浊去声归阳去、次浊入声归派、知精庄章归派、止蟹合口一三等归派、咸深摄脣音、咸山摄开口一二等、通摄一三等、分鱼虞等现象在这些方言中均有体现。

赣客粤平方言在声母系统上,多有微母字读如明母的现象,尤其是在惠州等地。平话、客家话、赣语中的声母差异较大,平话较少,客家话更少,赣语最少,只在口语字中读作“m”,其余读作“v”或零声母。

在韵母系统上,舌齿音开口有分咍泰的痕迹,但部分地区在开闭口音的区分上有所不同。桂南平话的大部分地区在区分这些字时,都采用低元音,只有藤县与粤语一致,区分两个组。相比之下,赣语的南昌、修水则有类似现象,与大多数赣语地区不同。

此外,一批溪母字在粤语和平话中读如晓母,以广州、南宁(亭子)等地最为普遍。客家话中存在类似现象,但只存在于口语字中,各地较为一致。赣语的南昌、修水也有这个现象,但与其他赣语地区不同。

在声调上,赣客粤平方言的全浊上声在非口语字和官话一样归入阳去调,但在口语字中,赣语、粤语和平话中有一批全浊上声口语字不归阳去。这些字在不同地区数量不一,但核心口语字上比较一致。

次浊上声在客家话中分为两类,一类与清上同调,另一类与全浊上同调。考察口语字时,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并在各点中广泛一致。客家话的这一特点与官话不同,其来源可能是其自身的语言特性。

在次浊平去声上,客家话大部分点只有一个去声调,但在少数区分阴阳去的点中,有些次浊去声口语字归阴去而不归阳去。这些字在不同地区归入其他调,或归阴平,或归阴去,但都不归阳去。

在次浊入声上,赣语和客家话都有一批次浊入声字读为阴入调,但各地的分化情况不同。客家话区分次浊入声的几个口语字,分为两组。赣语的分化更为复杂,有些点不分阴阳入,在区分阴阳入的点,上述字的归类情况多样。

在声韵方面,赣客粤平方言的知精庄章三组音韵已经合并为一组,代表点如南昌、梅县、广州、南宁(亭子)等都是如此。在未完全合并的方言中,赣客和粤平的归派方式不同。在止蟹合口一三等的归派上,客家话舌齿音不区分止摄三等合口和蟹摄一等合口,但大部分点区分蟹摄三等合口。赣语的情况更为复杂,多点合并,但在区分的点上,其分法与客家话不同。

在咸深摄脣音上,韵尾的三分情况在客家话大抵咸摄脣音韵尾是m/p,以区别于山摄的n/t,深摄字极少数,仍然使用。赣语和平话区分咸山摄脣音的点较少,粤语更少,但仍有零星几点。

在韵尾咸山摄开口一二等上,桂南平话有一个普遍特点,咸山摄开口一二等合并。这是由于咸山摄一等舌齿音在赣客粤平普遍读同二等,山摄脣音归合口,一二等对立主要体现在牙喉音上。桂南平话的牙喉音对立不存在,元音一般为a。桂北平话则通常是区分咸山开口一二等的。

在通摄一三等上,赣语和客家话大多数点的通摄一三等对立保持得很好,典型的如梅县,三等常用字无论阳声还是入声都保持着i介音。完全失去对立的是惠州、连南、廉江(石角)等广东的点。有些点介于这两者之间,但多少保留对立的痕迹。赣语的入声对阳声更好一些,部分点如吉安、泰和,阳声韵全部字都丢失了i介音,入声字还都保持着i介音。

在鱼虞区分上,赣语区分趋势明显,几乎所有点都有鱼韵字读特殊的韵母,与虞韵及另一些鱼韵字不同。尤其在黎川、南丰、建宁等地最为显著,鱼韵字在所有条件下都整齐地保持区别。其他点有的舌齿音已经并入虞韵,有的只有少数鱼韵字如去女等有独立的痕迹。这些点鱼韵是较低且不圆唇的元音如ɛ,而虞韵是较高且大多圆唇的y/u。

赣客粤平方言的这些共同音韵特点和各自独特的音韵特征,展示了这些方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演化趋势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这些观察有助于我们理解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动态变化。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