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子规夜半犹啼血全诗
最佳答案
子规夜半犹啼血全诗是宋代王令的《送春》。
一、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二、翻译
在深情的三月,芳菲盛开又凋零,燕子飞来又飞走,栖身在低矮屋檐下。杜鹃声声哀鸣,依旧眷恋着春光不肯离去,夜半仍在枝头悲啼,恍若春风不能唤回。
三、赏析
诗的第一句“三月残花落更开”,写出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的特点。这里用了“更”字,表示再次或重复,暗示了春天已经接近尾声,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规律,不可逆转。
第二句“小檐日日燕飞来”,写出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的特点。这里用了“日日”字,表示每天或频繁,暗示了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在屋檐下筑巢孵化,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诗的第三句“子规夜半犹啼血”,写出了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表现了春光将逝的特点。这里用了“子规”和“啼血”两个典故。这里的“犹”字,表示仍然或依然,暗示了杜鹃鸟对春天的执着和不甘。
第四句“不信东风唤不回”,写出了杜鹃鸟不相信春风是唤不回来的,表现了春光难留的特点。这里用了“东风”和“唤”两个意象。东风就是指春风,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唤是指呼唤或召唤,是杜鹃鸟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望。
整首诗以花、燕、子规、东风为线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和情感。诗人既感叹自然界万物生长衰败的规律,又抒发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不舍。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而是通过客观景物来寄托和反映,达到了以物言志的艺术效果。
王令: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长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故以广陵人自居。北宋诗人,有治国安民之志,与王安石交好,被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人才。
王令五岁时丧父母,随叔祖王乙居广陵。七八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常通宵达旦而不眠。十六岁时离开叔祖父而另立门户,接回寡居的姐姐及外甥。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与姐姐相依为命、孤贫流浪的家塾聚学生活。
王令二十一岁时遇见了王安石,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王安石对王令的文章和为人十分推重,甚至以妻妹许之。王令也因此声名鹊起,与当时许多有声誉的文人学者相交往,然而他却不喜欢应酬场面。
王令二十八岁那年去世,一生未能实现治国安民的志向。他的诗文风格清高倔强,气概阔大,有“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之称。他的代表作有《送春》《梦蝗》《送穷文》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