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

2025-03-04 21:54:188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如下:

指的是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具体介绍: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熟谈兵法,赵括曾跟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很。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不怕廉颇,怕赵括。

赵王不知这个东西就是计,就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抗敌,赵括一到前线,就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中了埋伏。最后,赵军四十余万被俘坑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不久就被秦将王翦灭掉。

意义介绍:

长平之战的失败,使赵括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形容像赵括这样空谈理论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这个成语被广泛流传开来,在后世的不少各种文学作品、史书、诗歌中边被引用。

但也有不少人对“纸上谈兵”持有异议,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现于战国末期,但纸是在东汉时期才投入使用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