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夏侯玄史籍记载
最佳答案
玄,字太初,年少时即已知名,二十岁担任散骑黄门侍郎。他曾进宫见驾,与皇后弟毛曾并坐,对此感到羞耻而不悦。明帝对此事心存不满,将他贬为羽林监。正始初年,曹爽辅政。玄是曹爽的姑丈,多次升迁,担任散骑常侍、中护军。
他向太傅司马宣王询问时事,提出:“官才用人是国家的权柄,所以选拔官才应由中央掌管,这是上层的责任;孝行存在于民间,优劣则由乡人决定,这是下层的责任。要清除官场的腐败,关键在于明确职责,避免职责混淆。为什么呢?如果上层越权,可能会导致制度被破坏,权力滥用;下层越权,则可能导致制度外的权力流通,门户之别增多。天爵流通,是庶民掌权的体现;门户之别增多,是混乱的根源。从州郡中公正选拔官才已有数年,但问题依旧,难道不是因为职责错位,各失其要吗?如果让中正只考查个人品行,品行相当的,则可担任官职。为什么呢?孝行在家庭中表现,难道不忠诚于为官吗?仁慈宽容在九族中得到体现,难道不适用于政务吗?义行在乡里中体现,难道不适用于事务吗?三者之德,通过中正考查,虽然不具官职之名,但官职已可得知。个人品德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所担任的官职,也自然分明。何必让中正干涉选拔,让掌握大权者有倚仗,上下相互侵扰,导致混乱?台阁负责考核,各职属各有长官,每日考核,但无法全面考虑;民间意见,主观判断,让管理失位,众人惊慌,欲使风俗清净,岂能实现?天台县远,难以触及,所获信息往往侧近,谁会修饰自己,以求所求?所求有门路,修饰家门的人,不如主动在乡里争取;在乡里争取的人,不如主动在州邦中寻求。只要开路,而担忧真实性偏离,即使再严格要求中正,用刑法责罚,也无益。不如让各方各自守分,长官根据下属的能力呈报台阁,台阁根据长官能力的排名,结合乡里德行的次序,确定等级,避免偏颇。中正只考察行迹,区分高下,审定等级,避免升降。台阁负责总揽,按照选定的结果,如果有差错,则责任在相关部门。长官评定,中正比照次序使用,若不称职,责任在外。如此内外相参,得失有定,相互检视,谁又能掩饰?这样人心安定,事理明确,或许可以静化风俗,审察官才。
他又认为:“古时建立官职,是为了养育百姓,治理民物,因此设立君长来管理。君长的职责,应单一而专一,单一则官职明确,上下安宁,专一则职责清晰,事情不繁琐。事简业修,上下相安而治理有效。先王划分万国,虽然细节难以详尽,但明确疆界,各自守土,不是束缚百姓的重担。考察殷、周的等级制度,只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君主、官吏、臣民的二元体系。官职不一,则职责不清晰;职责不清晰,则事如何简明?事不简明,则民如何安宁?民不安宁,则邪恶并兴,奸诈滋生。先王深知此理,故专一职责,统一管理。秦汉时期,不遵圣道,私设官职,奸邪待下;惧怕官吏不修,设立监牧监督;担心监督官滥用权力,设立司察纠察;官吏相互牵制,监督官相互牵制,人心各异,上下事务不同。汉代承袭其弊,无法改正。魏朝尊隆,难以兼顾,五等制度虽难以恢复,但可粗立规则,统一治理。现今长吏,皆为君主、百姓的管理者,郡守横置,刺史累加。若郡所辖范围仅大体一致,则与州相似,无须重复。应撤销郡守,仅任刺史;刺史职责在,监察不废。郡吏万人,回归农业,节省费用,丰裕财粮,一也。大县之才,皆能担任郡守,诉讼每生异见,顺从则安,坚持则争。和羹之美,在于调和不同,上下之益,在于相互协作,顺从才能安宁,犹如琴瑟和鸣,去除杂音,官职精简,事情简化,二也。又干郡之官,负责监督各县,营护党亲,乡邑旧友,如有不合,通过公事制约,避免百姓困苦,若都合并,则乱源自消,三也。现今承袭衰败,人口稀少,人才稀缺,负责者较少,郡县良吏,多有不一,郡受县成,工作在下,而选拔的官吏,郡应先足,为亲民之吏,专注于底层,官吏是民众生命,常守贫贱鄙陋,如能合并,则选拔清良官吏担任,大化宣流,民众获得安宁,四也。制定万户之县为郡守,五千人以上为都尉,千人以下为令长,自令长以上,考核晋升,根据能力提升,管理区域亦增,此为人才选拔的制度,若制定明确,则官才有次序,治理成效显著,五也。若撤销郡守,县直接管理,事务不拖延,官职无滞留,三代之风虽未可实现,但简一之化,或许可期,便民省费,即在此处。
他对宣王的回复中写道:“审官择人,去除冗官,改革服饰制度,皆为善举。尊重乡里德行,朝廷考核事务,大体如所示。然而,中间习惯相承,最终难以改变。秦时无刺史,仅设郡守长吏。汉代虽设刺史,但仅奉行六条,故刺史称为传车,其官员称为从事,居所不固定,官员不称臣,后来转变成为官职。贾谊也曾忧虑服饰制度,汉文帝虽身着弋绨,仍无法使上下满意。恐怕这三件事,应等待贤能之士来实现。
不久,玄被任命为征西将军,代理节度雍、凉州诸军事。与曹爽共同发起骆谷战役,当时人对此事进行讽刺。曹爽被杀后,玄被召回任大鸿胪,数年后迁任太常。玄因曹爽被压抑,内心不顺心。中书令李丰虽长期受大将军司马景王的亲近,但私心偏向玄,于是结交皇后父亲光禄大夫张缉,计划让玄辅政。丰内部掌握权力,子娶公主,又与张缉同为冯翊人,故张缉信任他。丰暗中命令弟弟兖州刺史翼求朝见,计划让他带领军队,与玄并力起事。恰逢翼求朝见,未被允许。嘉平六年二月,应当拜贵人为皇后时,丰等人计划利用御驾临朝,各门有军队,谋杀大将军,让玄接替,让张缉成为骠骑将军。丰秘密告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宀儿}从仆射刘贤等人:“你们在内,多有不法,大将军严厉,多次提及,张当可以作为警戒。”铄等人都答应服从命令。
大将军暗中得知其谋,请求与丰相见,丰不知情而前往,即被杀。此事交由相关部门处理,逮捕玄、张缉、铄、乐敦、刘贤等人送往廷尉。
廷尉锺毓上奏:“丰等人图谋威胁君主,擅自诛杀大臣,罪大恶极,请依法处置。”于是召集公卿朝臣廷尉会议,都认为“丰等人各自受到特殊宠爱,掌管机密,张缉承袭外戚椒房之尊,玄备位世臣,同居高位,却包藏祸心,策划阴谋,勾结阉竖,授以奸计,畏惧天威,不敢公开图谋,企图胁迫君主,施展欺诈,谋杀良辅,擅自设立,企图颠覆京城,危及国家。锺毓所指正,皆符合法律,上报锺毓执行”。诏书:“齐长公主,先帝遗爱,宽免其三子死罪。”于是丰、玄、张缉、乐敦、刘贤等人皆被夷灭三族,其余亲属迁徙至乐浪郡。玄以度量弘济,临刑时脸色不变,举动自若,时年四十六岁。
扩展资料
夏侯玄(209-254),字太初(《世说新语》又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爽姑姑之子。有名望,仪表出众。夏侯玄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他和何晏等人开创魏晋玄学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学领袖。在政治上,他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马懿认为“皆大善”。此后夏侯玄因卷入谋杀司马师的阴谋之中而被司马师杀害,惨遭夷灭三族之祸。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