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太平兴国寺的佛教文化
最佳答案
据浚县宗教局局长刘宏亮介绍,早期的太平兴国寺内的佛事活动是很有规律的,僧尼们每天早课、晚课约需4个小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兴国寺内,还会鸣华严钟108响,以示去掉108种烦恼。在旧社会,僧尼们除了平日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有隆重的纪念活动外,遇民间丧葬或周年纪念,也会受邀请,前去诵经。上世纪60年代,因“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坏,太平兴国寺连遭劫难,佛教徒被当做“牛鬼蛇神”,进行批斗、抄家,太平兴国寺内的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直到1986年,才恢复开放了太平兴国寺佛教活动场所。太平兴国寺是近代河南省开放最早的一座寺院。
曾住皇家寺院开封相国寺的源杰法师,是太平兴国寺的现任住持。源杰法师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泉,为太平兴国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寺院的佛事活动最终步入正轨。他说,兴国寺内正规的佛事活动能够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内涵。太平兴国寺历史上佛教音乐的演奏,其乐谱价值极高,甚至高于中原其他寺院的乐谱。他说,若非有着一定的规模与影响,一般的寺庙是不具备组成乐团的条件的。在河南,除了开封相国寺、新密超化寺这两座皇家寺院,就只有浚县的太平兴国寺有着演奏佛教音乐的历史了。
然而,由于太平兴国寺内老僧人的年龄大了,寺内的佛教音乐如今已无法正常演出。源杰法师曾于2008年成功申报了开封相国寺佛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尽快补救与继承浚县太平兴国寺佛教音乐是当务之急,对于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音乐主要用于佛事和道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十分关心僧尼艺人,为抢救、挖掘寺院音乐,做了不少工作。1957年浚县僧人作为安阳地区佛教音乐团(当时浚县为安阳管辖),在郑州举行的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出了《六句赞》、《风如松》等节目,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当时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还录了音。源杰法师到浚县太平兴国寺做住持以来,一直为兴国寺的佛教音乐的恢复工作忙碌奔波。他曾找到浚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找到安阳电台,但都未能找到当时表演的录音。幸好还有乐谱留存于世!
吹打乐曾是太平兴国寺僧尼的专长。吹打乐的乐谱是工尺谱,唱名是:上一五六反工车。高音称“尖”音,低音称“塌音”。在过去,大多数僧尼青壮年时就出家,出家后,他们首先要学的就是音乐,即吹打乐器。吹奏乐器有管、笙、笛;打击乐器有鼓、锣、镲、铃等。演奏的曲名是:《锁南枝尾》、《吾今悲叹》、《小青羊》、《柳汉烟》、《小开门》、《曹溪水》、《五声佛》、《三皈赞》、《刀兵偈》、《六句赞》、《风如松》、《因缘咒》、《骷髅真言》等。
当时的浚县僧人有文武之分,文僧主要念经、奏乐;武僧主要练武、掌握杂耍技艺。在旧社会每逢节日或遇民丧,他们就要在沿途或场地上表演各类节目,称为“玩钹”。在场地上表演称“场钹”;在沿途边走边玩称“路钹”。“玩路钹”配合音乐吹奏,具有民间社火晚会的形式,显示出古代杂耍的特点,又独具宗教艺术的特色。这种古老独特的艺术活动,一直掌握在僧人手中延续下来。他们的活动区域,除浚县城乡外,还延伸到滑县、内黄、汤阴、淇县、卫辉、延津、封丘、长垣等周边县市,“玩钹”的声誉就这样随着僧人的足迹,被广大群众传颂开来。
僧人称“玩路钹”为“武功”,它的架式,无论是趟腿、出手,还是身段,都显示出少林的武术风格。在过去,“玩路钹”的乐手们都身披袈裟,衣冠楚楚,肃然吹奏,分两队鱼贯而行,当中表演者着短衣僧服、长白袜、云鞋,极富唐人风度。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全听凭手鼓的鼓点。在“路钹”技艺领域中,糅合了气功、魔术、武功等成分。其节目内容主要有:玩飞钹、玩飞刀、玩飞弹、耍盘子、玩水绳、玩火绳等,身段架式包括有:苏秦背剑、奎星举斗、孤树盘根、张飞骗马、凤凰夺卧、狮子摆尾、黑狗窜裆、怀中捧月等。这些节目,有的日间表演,有的夜间表演,但都要在佛教乐队的演奏中进行表演,并在每个节目演出前,先说一段禅语,大多是旧诗或是七言、五言的韵词。比如,玩钹时会念:“小小烧叉一块铜,能工巧匠来造成。今日流落我的手,玩个四面不透风”;再比如,玩飞弹时会念:“小小飞弹是绣球,飞到天空游一游。佛祖面前行个礼,变成宝珠上我头。”
这些杂耍技艺,浚县僧人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后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僧人都加入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放弃了基本功的训练与艺术活动的表演,这些杂耍活动也就中断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