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谁知道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味是哪三味
最佳答案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及的“三味”其实源于“三余书屋”。取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发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此语意在告诫人们要善于利用时间,努力学习。书屋后更名“三味书屋”,源自苏轼的诗句“此生有味在三余”,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则将“余”改为“味”,取意书屋中的读书之味。
对“三味”的解释,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三味”分别指的是读经、读史和诸子百家著作的品味,如“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里的“稻粱”指读书如吃饭,是生活所必需的;“肴馔”指的是鱼肉之类,是读书中的荤菜,象征读书的丰富性;“醯醢”则代表调味品,意味着读书的多样性。另一种解释则认为,“三”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多次、重复,故“三味”亦可理解为读书要反复品味、深入领会。
寿镜吾的孙子寿宇提出了另一解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其中“布衣暖”意指甘当普通百姓,不追求官位;“菜根香”则指满足于简朴生活,不向往山珍海味;“诗书滋味长”意味着深入品味诗书的深邃内涵,获得丰富的意义。此解更加贴近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的思想和情操,即他反对当官、追求学术,不鼓励子孙追求功名。
综合来看,无论是“三味”还是“三余”,都强调了时间的价值和读书的品味。而寿镜吾先生作为一位饱学之士,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的热爱和对世俗功利的淡泊,这也成为了“三味书屋”的真谛。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