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教典范《颜氏家训》(16)十一、涉务篇

2025-02-02 11:05:4613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古代家教典范《颜氏家训》十一、涉务篇

原文: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是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是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是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是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是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是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注释:①左琴右书:古人往往琴书并言,以为士大夫的风雅之事。②治体:指国家的体制、法度。③经纶:本为整理丝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志向和才能。④文史之臣:指在帝王身边主管文书档案,起草诏令典章以及修撰国丈的官员。⑤藩屏之臣:指地方高级长官,如州刺史、郡太守等。⑥使命之臣:指奉命出使的外交官员。⑦不辱君命:不使君命受到折辱,也就是完成使命之意。⑧兴造之臣:指负责土木建筑的官员。⑨程功:衡量功绩,计算完成工程进度。⑩涂:通“途”;六途,指上述的“六事”。⑪指趣:同“旨趣”。译文: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弹琴读书,以此耗费君主的俸禄官爵。国家使用的人才,大概不外六种:一是朝廷之臣,为他们能通晓政治法度,规划处理国家大事,学问广博,品德高尚;二是文史之臣,为他们能撰述典章,阐释彰明前人治乱兴革之由,使今人不忘前代的经验教训;三是军旅之臣,为他们能多谋善断,强悍干练,熟悉战阵之事;四是藩屏之臣,为他们能通晓当地民风民俗,为政清廉,爱护百姓;五是使命之臣,为他们能洞察情况变化,择善而从,不辜负国君交付的外交使命;六是兴造之臣,为他们能计量功效,节约费用,开创筹划很有办法。以上种种,都是勤于学习、保持操行的人所能办到的。人的资质各有高下,哪能强求一个人把以上“六事”都办得尽善尽美呢?只不过人人都应该明白其要旨,能够在某个职位上尽自己的责任,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原文:【原文】唐史纪:太宗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解】唐史上记,太宗于弘文殿内,聚经史子集书四部,有二十余万卷,又于殿旁开设一馆,就叫做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各以原官兼弘文馆学士,处之馆中,还教他轮番宿直,每朝罢,便引世南等到内殿,与他讲论那书中的言语,古人的行事,或商量那时的政事该何如处,常至夜半才罢。夫太宗以武定天下而好文如此,盖战乱用武,致治以文,太宗有见于此,故能身致太平,而为一代之英主也。【注】本则故事出自《旧唐书·儒林传》。四部:经、史、子、集。更日宿值:按日轮流值班。

原文: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原文: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人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歆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原文: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人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宫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原文:种一季庄稼,需要耕地、播种、除草、松土、收割、运载、脱粒、簸扬,经过多次工序,粮食才能够入仓。【评析】《涉务》篇叙述了要专心致力于事务,就是要办实事的意思。南朝的后期,门阀制度在南方已日趋没落,士族子弟几乎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几个能办实事的,因此朝廷不得不借庶族寒士来处理事务。士族出身的颜之推,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对不办实事、形同废物的士族子弟进行了谴责。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士大夫处世要有益于社会的观点,主张抛弃清高,求真务实,只有如此,于国于己才有好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