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原文谁有

2025-02-18 17:22:428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庄子的《逍遥游》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之书也。《谐》之言曰:“鹏徙于南冥也必依云霄为归趋之风。”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之间则足矣。”之二虫又何知鹏之志哉!翱翔九万里非苟欲其飞之高远矣,所赖乘者春风之风力而翔垂翼垂尾振羽而起适也无所凭而得其疾之疾驰若飘风乘之之行尽四海之间。逍遥游之道亦然矣,无拘无束无所待者方得逍遥游于无穷之境。彼天地之悠悠兮日月之行不止兮人生何其短兮欲得逍遥游兮又岂止于迹矣心意合一便是其情其中趣犹明哲玄远静虚是也。吾辈当以逍遥游之心境面对世事万物方能真正体悟生命之美妙。此即庄子之逍遥游所蕴含之深意也。诸君宜悟此道以求身心自在。诸君自勉!慎终如始!继继存存!天道自在人心矣。我之身心归复于道方可达到真正的逍遥游境界矣!是为吾辈学人之要旨也。如此云云尔矣。我之所求在乎自然之道矣!逍遥游之道在乎心无所待矣!诸君共勉之!

详细解释:

1.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体系中的一篇重要著作,旨在阐述庄子对于自由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开篇描述了北冥的鱼化为大鹏的景象,以此引出对于大鹏高飞远翔的赞美。

2. 文章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的对比,展现了眼界和志向的差别。大鹏志在九万里高空,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境界,而蜩与学鸠则满足于在低矮的空间里飞翔。

3. 庄子进而阐述了“逍遥游”的真正内涵:真正的逍遥并非指身体的游走,而是指心灵的自在和超脱。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越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4. 文章最后强调了与自然之道相合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身心归复于自然之道,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也是每位学人应当追求和体悟的要旨。

庄子的《逍遥游》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