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原生家庭的缺陷,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佳答案
讲一个身边例子。
一90后的妹妹。10年前生下男孩,全家族都错锷了。因为她未婚而且十月怀胎期间没有任何人知道。直到她发作,才告诉她妈妈,表婶将其送到医院后给表叔打电话,电话里说是骨折进了医院。
当表叔到医院后,知道情况后便在手术室外痛打表婶,怪她没有教育好孩子。
这个妹妹,中学后就辍学了。父母虽没离婚,但总是聚少离多,对妹妹教育也是有心无力,相信她是缺乏关爱的,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
无论好事坏事,生活依然继续。最后,表叔接受了孩子,但孩子父亲是谁至今是个谜。
十年后的今天,孩子在本地一所重点小学读四年级(户籍原因,就近分配),这是孩子的幸运。可孩子不爱学习啊,英语这门学科直接放弃,语数两门学科也在及格与不及格间徘徊。孩子至今没有上过任何的校辅导和兴趣班,收入不允许。孩子现在1米5出头,体重在150至160斤左右,实足的大块头,但胆子特别小,缺乏自信。
老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子孩子已十岁,越发看得清楚。
表叔表婶因长期分居,导致妹妹从小缺乏关爱,学习无人帮助。中学辍学后,在 社会 上晃荡,结果遇人不淑,又不懂及时止损,生下孩子。妹妹状况还不如其父母,因为她给孩子的是单亲家庭。孩子有幸读重点学校,但没有人能指导学习,经济上又不能提供校外辅导,孩子又是不幸的。
孩子经常说:“他们都不喜欢我,我是他们累赘”,他们,是指外公,外婆和妈妈。看看,好似恶性循环。因为孩子妈妈缺乏关爱,有了他;而他比他妈妈更缺乏关爱,他能走出这个循环吗?
原生家庭的缺陷,对小孩子的成长有4个方面的影响
一个人一生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有爸爸妈妈,或许还有兄弟姐妹,伴随我们长大的家庭,一个是结婚后组成的家庭。通常我们称第一个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深的伤害从来不在表面,而在内心深处。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没有得到治愈和成长,那么就很有可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这就是原生家庭最强大的延续性。
就像有的父母脾气很差,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孩子长大后,发誓绝对不对自己的孩子这样。结果每次孩子一做错事,他就忍不住发火。
还有的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关系冷淡,等他们长大后,想跟自己的孩子亲近,却发现自己跟孩子越来越疏远。
我的原生家庭就属于前者,我一直很有意识的让自己别成为父母的复制版,然而多数情况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爆脾气。每次对孩子发完脾气,脑海里就显现出小时候,爸爸对我发脾气的情景。
深深的知道,原生家庭里发生的事,改变不了,但不能让孩子也饱受原生家庭的苦。这一次我可以成为自己的决定者。我开始改变自己,遇事不那么急躁,对孩子多了一点包容和理解。慢慢的发现,很多之前抓狂的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跟孩子的相处也越来越愉快了。
什么样的家庭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呢?
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人生只有一次,原生家庭的缺陷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看原生家庭都对欢乐颂五美有怎样的影响,她们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缩影呢?
在我的《0-6宝宝心理教育父母课程》中, 专门有节课是讲原生家庭的父母缺陷是怎样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 今天将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有原生家庭缺陷的父母, 他们小时候通常对父母的养育方式深感痛苦, 常常会发誓,等他们自己有了孩子,绝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他们真正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会立刻变成父母的复刻版, 用父母曾经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父母在童年时未经处理的精神创伤,或者是没有妥善解决的心理问题, 都会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深藏在记忆深处, 一般不会激活,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 刚巧孩子做了父母小时候的动作时, 这种内隐记忆就被激活了, 这种现象就是关系轮回现象.
这种现象会让父母们用他们的过去经历来塑造自己的孩子, 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 从而养育出不同性格的孩子。
比如说父母原生家庭中常常遇到冷漠疏离的家庭关系, 导致父母成人后遇事就躲的回避特性。等这样的父母自己有了孩子后, 他们就会重蹈覆辙也会用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因而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 健康 .
如果原生家庭中让父母养成焦虑纠结的性格特征,那么在养育孩子时会导致孩子做事前后矛盾, 犹豫不决。
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养成虐待和暴力倾向,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 则会让孩子变得紊乱, 缺乏安全感, 无法认真地做好一件事。
所以原生家庭有缺陷的父母, 与孩子会形成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进而影响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在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我认为,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原生家庭,对孩子个人行为、性格、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生活在和睦相处的家庭,爸爸妈妈恩爱有加,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拥有很强的幸福感和善意,性格阳光,与人相处大度有容,别人也愿意与之相处,做事更容易成功。生活在吵吵闹闹、有暴力家庭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敏感易怒,也会有暴力倾向,不愿与人亲近。
原生家庭有的缺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幸福观,性格存在缺陷。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会丧失对幸福的的期待,畏惧婚姻,甚至抗拒婚姻。
从小经历父母吵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社交恐惧症,自卑,敏感易怒,害怕跟别人交往,等孩子成年后,因为经常耳濡目染父母的相处方式,变得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异性,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想谈恋爱也不想组建家庭,因为他们找不到与异性相处的方法。
民国才女张爱玲小时候父母不和,父亲思想守旧,母亲性格急躁,家庭重男轻女,童年的阴影深深烙印在她的心底,有缺陷的家庭,造成了张爱玲性格冷漠孤傲,敏感、我行我素,心理背负很大的压力,内心一直无法得到快乐。
二、影响安全感,悲观。 家庭有缺陷的孩子,目睹父母的行为举止,长期被不安、恐惧和紧张折磨,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同样一件事,性格开朗的人看到的是积极、正能量的一面,但是从小生活在有缺陷家庭的孩子,看到的却是负面的东西,看不到前路。
三、亲情淡漠,心理防线太深导致很难向别人敞开心扉。 因为从小家庭不和睦,孩子长期被忽视,被冷漠,感受不到温暖,孩子在极度的渴望与失望并存中长大,很难在父母面前做到撒娇、任性等,最终会放弃对父母的依恋,感到压抑,回避家庭,甚至想逃离家庭,导致成人后不想回家,不愿回家。不愿与父母沟通。久而久之,疏离自己的亲人。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经济独立,要强,但是由于小时候父母的偏心,没有得到亲人的关怀与公平对待,缺乏安全感,不轻易与人交往,疏远自己的亲人,明明关心自己的亲人却不懂得怎样和他们交流,这很大部分是童年阴影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原因都是缺乏 健康 的家庭教育,孩子缺乏 健康 的人格塑造,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原生家庭的 健康 ,给孩子一个宽松舒适的家,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 健康 成长。
我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形成。当孩子成年后,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为,或者做一些恰恰相反的行为。
1、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
《奇葩说》里的辩手姜思达,在一次采访中讲述,他的童年,父母经常吵架,自己总是被打骂,在他五岁时,父母离婚了。小小年纪,他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还要逼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他学会了察言观色,时刻小心琢磨,此刻大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即便如今已长大成人,他也很难完全信任别人。他伤心地说:“没有人想要敏感,我宁可傻白甜。”
2、原生家庭的影响——家规习惯
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我的母亲,是个勤劳、节俭,对金钱掌控特别在意的女人。在我大多数的童年记忆中,都是母亲为生活奔波赚钱的景象。在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我买东西会特意多买些,老公说你这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也不无道理。当母亲过来跟我们小住时,有时会觉得我们浪费,我只是说孩子需要营养,餐食也要多样化。我不想反驳母亲的习惯,却也不想破坏自己为孩子正在创造的一种新的家庭习惯。
3、原生家庭的影响——沟通模式
电视剧《小欢喜》,离异家庭中的英子,她的妈妈习惯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从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到学习、报考,妈妈的控制都非常严格,即使孩子很多时候是不情愿、不喜欢的,但这位妈妈每每都会讲出一堆“我是为你好”的大道理。慢慢的让孩子越来越委屈、压抑,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懂得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如果我们只讲自己认为是对的道理,而不跟孩子共情,这个孩子的情绪往往会很压抑,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者出现反抗。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对我们自己负责,也要尽量对孩子的原生家庭负责。
原生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深远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它的复杂性,单亲家庭、寄养家庭、多子女家庭、出现意外变故家庭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个大话题,此处仅从 教养方式 上发表一下我的想法吧:
第一、溺爱型教养方式
隔代人对孩子溺爱的比较常见,我也见过母爱爆棚的妈妈,连上一辈都直喊“太溺爱了”,这位妈妈每天为了孩子,也累得够呛,但还是坚持不懈的“溺爱”着。
具体就是:孩子要什么基本就去满足什么,孩子发脾气、哭是惯用妙招儿。孩子也很依恋他们,大人们满足了被依赖感。孩子有错误也不去教导,常常会外归因,只要求孩子当时情绪好转,就OK了。
第二、忽视型教养方式
孩子的好坏表现似乎都不能引起父母过多注意,他们在忙工作、忙吵架、忙着打麻将、聚会等等,反正就是把有个孩子这回事儿给忘的差不多了。
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常年累月,他 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人 ,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人重视和理解,他也就养成了“习惯孤独”的处世方式,但内心却渴望有朋友来关心他, 对别人的评价也相对更敏感 。在被忽视的教养模式下,他们在青春期时 很难形成自我认同 ,即不知道自己是谁、将来要做什么、喜欢什么等等,容易随波逐流,倒也不惹事生非。
第三、控制型教养方式
“你这个学期得考到前三名才行”、“你得按时起床。”、“你这样安排时间才更合理”......这是控制型父母与孩子说话的主要基调,他们对孩子有着刻板的严格要求。
他们是不容质疑的权威,要求孩子按吩咐去做,达到他们的要求,却不过问孩子的感受,甚至不向孩子解释为何这样做的理由,把孩子当成了完成任务的机器,忽略了他们是一个有 情感 的人。
对孩子的高期待、高要求也造就出一个看起来更优秀的孩子。 他们对自己要求完美,往往做事效率高,容易有成果,容易获得世俗上的成功 。 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情绪被压抑,假自我的成功不能代替面具下真自我的哀伤。
第四、权威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有期待、有要求、有规范,但又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想法,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遇到有分歧的事情能与孩子商量着来。孩子得到尊重后,反而愿意考虑父母的意见。
不难看出, 这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 心智能力最健全,既能考虑自己,又能为别人着想。他们可以为自己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自我负责的去完成。他们可以在受到挫折后,相对较快的从挫折中走出来。他们热爱生活,有好奇心,不非黑即白的考虑问题,既有自己主见,又不强人所难。
以上,是从教养方式上对原生家庭的一个简单分析。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另外教养方式往往不会单一存在,而是几种混和在一起的,只是主次而已。只要父母增加觉察,对孩子多以 情感 去互动,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予以明确规范,我想,这就是孩子良好成长的福音。
舒兰心理感谢你的阅读!
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对孩子的影响因人而异。
有段时间我也深信家庭缺陷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觉得自己现在身上的缺点或多或少都是我的父母造成的。觉得我身上总能找到我父母的影子,那种自己十分讨厌却难以摆脱的东西。网络上也时常能听到埋怨父母的声音,觉得自己之所以成今天的模样都是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父母总拿自己跟其他孩子比,总在人多的时候批评自己造成现在很自卑。
后来,慢慢地发现为什么在同一对父母的教养下会有不同性格的孩子呢?因为除了父母的教育,很多人忽视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同样的遭到一件受委屈的事,有些孩子就异常悲伤,难以自拔,有的孩子却能很快接受并消化负面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孩子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问题。而自我教育的能力除了受父母教育得影响外,更多的是受个人的经历的、学识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一个人的境遇不能说是家庭的影响,终究是个人的问题。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或多或少经受过心理阴影,没有一个家庭能完美做到完全没伤害过孩子,我们不要过多地强调家庭缺陷的不良影响,本来问题不大,说的人多了,感觉就成了真的。就算我们曾经受到过家庭缺陷的影响,但后面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知识的学习,生活的磨练,我们完全可以控制那些不良的影响。
不要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他人,他人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主观的意识才是不可动摇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觉得也没必要时时刻刻在意,有的家长总想做个满分家长,有时候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就自责不已,紧张兮兮的。其实,养育孩子只要让孩子知道并体会到我们是爱他的就可以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没有人是完美的。
我认为原生家庭的缺陷,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性格脾气到为人处事等,不少原生家庭的烙印会伴随孩子一生。
人这一生,会经历两个家庭。
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个是成人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就叫做原生家庭。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的来到自己出生的家庭,虽然父母的遗传基因会对孩子的某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原生家庭的家庭氛围。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对人情冷漠的父母,很少会培养出热情好客的孩子;
喜欢吵架、暴力的父母,也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认为读书无用论的父母,会悉心培养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状元才子吗?
感情不好,经常冷战,不尊重对方的父母,也会影响着孩子成年后对待另一半的方式。
……
有些人会说,是专家们夸大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远的不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无论他是全能才子还是街头霸王,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问上一句“他父母是不是……”,然后回答一句“原来如此”?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这样伴随我们成长,当有一天我们在工作中,人际交往中,爱情婚姻中遇到种种问题,开始寻找这一切的根源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找到童年时的自己,追溯到家庭和父母身上。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