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务教育是什么

2025-04-12 18:21:1310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