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浅谈中西设计美学思想
最佳答案
班级:20环境本
摘要:中国艺术设计中集体性、社会性、道德性的因素占据了绝大部分,没有给个人留下多大空间。与西方外向、进取型的民族精神相比,中国的含蓄内敛成为设计的主要形式美感。概括来说,中国的设计思想倾向于“抒情写意”,西方则倾向于“表现叙述”,“抒情”更多的是对自然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追求意境。带有安逸、满足感“表现”更多的是要向现世传达自己的观念。带有一种强势、进取性。
关键词: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设计史;形与意的注重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活动都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除了生理、安全等实用的功利性需要和认知以外,审美需求亦是不可或缺。审美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强烈冲动驱使我们去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这些活动来充实我们的生活,鼓舞生命的热情和意志,提高生存的智慧。只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和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而中、西方在美学思想这棵大树上开出了两朵不同但都娇艳欲滴的花。
1、 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及核心内容
美学原是一门西学,随着西方美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才开始用现代美学精神来重新理解并构建中国古代原有的文艺思想,随着美学的全球化,人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有了一个更为清晰与系统的认识。下面我们先把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分为几个阶段:
孕育阶段(先秦两汉):先秦两汉的美学主要是一种政治伦理的哲学,这一时期文艺并没有独立,基本上是一种“附庸的艺术”,而不是“自由的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还说不上是真正的文艺美学,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的哲学美学,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美学却非常的重要。正是它为中国后世的文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最为启发性的价值资源,影响着后世中国艺术的整体形态。如儒家所追求的“仁”,道家所追求的“游”,《易传》对人与天地参以及言、象、意的理论阐发,气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的解说,等等一系列都对中国后世的文艺美学影响至大至深。
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从表现集体意志的“附庸的艺术”转变成为“自由的艺术”,美的自觉带来了人们对艺术创造与欣赏的重视。出线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样一些重要的文艺美学论著,由于受当时玄学“重本轻末”“以无为本”时代精神的影响,这些文艺美学的命题,也都体现出了重视与追求“本”而非“末”,重视与追求“无”而非“有”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它们更强调艺术应该表现出那种更根本的“存在却又无法言说”的玄远精神或意味。中国的文艺美学是在这一时期被真正确立起来的。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为后来中国的文艺美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个时代提出的那些文艺美学的命题几乎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常识”,因而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成熟阶段(唐宋):到了唐宋,不仅文学艺术非常发达,而且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也在这时成熟了,其标志就是:先秦抒情性的音乐精神,经过魏晋文艺美学的丰润充实,到了这时,渐渐转变为更为完善的审美形态一一这就是幻象性“意象”与完形性(韵味)的“ 意境”。完全可以说,“意象”与“意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成熟的标志。
丰富阶段(元明清):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因为个性的相对觉醒,士人的艺术创作有从“无象之场同一有我之境”的转移,一是随着市民美学的兴起,小说、成曲兴盛起来小说。戏曲属于“俗的艺术”,讲究人物与情节,重视“奇趣”。这时期的文艺美学,也随着文学艺术的变化而有所丰富,特别是在小说与戏曲美学方面。但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仍然属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范畴,因为它们仍然是以创造意象与意境为美的。这在相关的文艺美学的论著中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中国古代及当代的美论之争
在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两种对立的倾向。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如《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刘勰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叶燮说:“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也有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美也如此,这是美在主观的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围绕美的本质间随进行长时期的热烈争论。学术界般以其对美是否有容观性这一问题的主张,把各种主要见解分为以下三派:
“主观”派。以昌荧等为代表,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是欣赏者附加给美的,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人的心灵才是美的源泉,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客观”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审美主体的判断为转移的。这一派中,又在对美的客观性的具体理解和美的质的规定性的问题上面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二、西方美学中的美论举隅
在从古代到近代的两千多年里,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从主体意识之外去寻求美的特性和根源,由此而有种种客观美论,而另一种则是从主体意识去解释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因此而称之为主观美论。
客观美论的观点主要有:
形式说: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的和谐和比列去说明美,十八世纪英国的荷迦兹却认为蛇形线能表现动作因而最美;德国的康德也认为美只系于形式。
理念说: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客观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是先存在着美本身的,加到事物上的结果就是,这个美本身就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就是美的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还有典型说、完善说、感性特征说、关系说、生活说等等。
主观美论的观点主要有:
快感说:十八世纪英国的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意志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是事物在人心上的一种愉快的情感。
判断说。十八世纪德国的康德认为美并不系于事的存在,“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利害感,在量上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在关系上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情状上不凭借概念而必然引起快感的形式,就是美的,简言之,快感的对象就是美。还有克罗齐的“直觉说”、英国的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耶那的“客观化的快感说”......
结论:
美学是一门交叉和边缘综合性的科学,它和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