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

2025-04-19 11:35:4010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 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 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 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

2. 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3. 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

(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 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 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 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 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 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 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影子。

(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 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 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和工具;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 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 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 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 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 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 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 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 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 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 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 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 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

(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

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

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 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 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 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 能坚持观测、记录;

6.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 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 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

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

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 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

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

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

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

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

(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

1. 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 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 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 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 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 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

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

(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 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

(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

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

教学后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