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何为师? 何是师德?
最佳答案
作为学生,我们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同样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也希望与有道德的人交往,尤其是那些愿意接近我们,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生。因此,要想成为大家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教师,你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里,既受到同学的影响,也受到教师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教师的影响。一个学生更愿意接近的教师,比那些不受欢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此,作为教师,你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让学生愿意接近你,以便更好地影响他们。这首先要求你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和外表也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只能暂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持久的,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未来立身之本。因此,从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看,道德比学识、权力和外表更为重要。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这种评价往往在教师失去外表吸引力、学术和行政权力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后,才能真正得到。史学界有“盖棺论定”的说法,这有一定道理。在位时,特别是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教师,大家的评价常常言不由衷。因此,只有当教师去世,或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因素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的崇高之处。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当教师也有同样的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对教师的尊敬之言。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而不能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
真正的师德体现在: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就,教师不应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主动承担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含义。
师德师风不像其他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特别是在大学,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有影响力,大家敬重你,但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道德。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