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托孤大臣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下场

2025-02-19 21:48:366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历史上的托孤大臣最终没有好下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权利的斗争”。即使是类似于周公旦和诸葛亮这种完美的托孤,也是有一定的风险和矛盾。

其一、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托孤。

最早的脱骨就是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本来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随着周武王取代了殷商,之后一命呜呼。这个时候自己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偏小,于是只好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继续辅佐周成王剿灭殷商,平定叛乱。但是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作为托孤重臣,手握大权代行皇权的周公旦遭受了周成王的怀疑,不过最后周公旦把所有的权力都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这也是历史上最完美的托孤。

其二、为了权力托孤重臣都会打击势异己。

汉武帝刘彻托孤重臣有四个人,这四个人最终只有和光一个人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再或者来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最终诸葛亮把李严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甚至唐太宗顾命的四位重臣,遭受流放的流放,最终惨死的惨死。还有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排挤高拱,乾隆时期的智除鳌拜。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前任君王总想给自己留下许多个托孤大臣,结构一般都是亲信重臣或者是皇亲国戚。这些托孤大臣要么一个人做大,其他人不闻不问。要么就闹成分裂,兵戎相见最终夺权(比如司马懿)。

没有好下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托孤的大臣行使的是皇权,这种权利是无法制约,一旦制约就会产生深仇大恨,也会落得一个惨的下场。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