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般若,源自梵文,意为“道”、“大智慧”。在大般若经中,它被阐述得极为详尽,共有六百卷之多。因此,般若的深奥与广博,远非普通人的认知所能及。心经中反复强调,般若是三界诸佛的源泉,是解除一切苦难,远离妄想的关键,最终实现涅槃。由此可见,般若在佛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般若究竟探讨了哪些大智慧呢?在佛法中,佛被定义为法性、空性、清净法、真如、体。法是圆满的报身,也是智。维摩经中有云:“法天有我,离我所故;法天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入实际,诸边不动故。”佛法是不二之法,因此法身与报身本为一体,清净与智慧亦是如此。它们存在于永恒的空性中,在体、相、用的运用中,般若才能显现。
六祖坛经指出:“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能善分别诸法相,而第一义而不动。”唯有在体、相、用的运作中,才能显现般若。人们通常认为智慧源自识,即心识、头脑,生灭的心。这种智慧是离体而作,离体而为,离体而念,离体而想,离体而见、闻、觉、知,因此也离本心本有清净和本有之慧。所有的感知,都是识的层面,是“我所心”的作用,而不是大智慧,更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
六祖坛经又云:“心量广大,周边法界,用时了了分明,运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名般若。”心性合一,念念不离体,才是万法不离自性的体现。所谓“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未去自由,心体无滞,名般若三昧”。般若是内在的实践,念念可见,真实妙用,而非身外之求,也不是尽思共度量、有所得的智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