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2025-03-07 07:54:1310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文化苦旅》这本书,封面四个大字“文化苦旅”,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作者从家乡的“牌坊”开始讲述,以何老师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为引,阐述了走出乡土、求变通远的道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辅相成,路即书,书即路,无法明确区分。作者的感悟在于,一切文化的根基与衡量是非的标准,终归在于山河大地的生存许诺。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谋而合。

“道士塔”和“莫高窟”篇章让我对民族屈辱历史产生了感叹,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被毁深感悲哀。作者认为,莫高窟不仅是标本的静止,更是生命力的活态展现,包含了佛号、诵经声、木鱼声、旌旗飘荡声、民众笑语声以及自然的山风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身不由己,被声浪融合,被信仰化。

作者的笔触深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世人皆向往巅峰,向往高度,却忽视了登顶后的局限,以及与大地紧密相连的美景。”这不仅是对个人心境的反思,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示。

完整阅读《文化苦旅》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沧桑感与苍老的心境。这种情感穿越了千年的历史,从艰难跋涉的足迹到心灵的洗礼,从听闻到见证到感悟。每到一个地方,作者站在古人站过的位置,用黑眼珠打量着不变的自然景观,静听着风声鸟声,心中涌起对文化的深深思考。

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厚重的文化气息与墨香萦绕心间。我仿佛能看到光与影的历史画面,连贯回放。这份欲望驱使我渴望跟随作者的足迹,实地感受书中描绘的地方,亲身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宽度与厚度。

《文化苦旅》不仅是对文化瑰宝的传承,更是对苦旅精神的弘扬。这正是作者文字的初衷,引领我们深入思考,感受历史的脉搏与文化的底蕴。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