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苏轼》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2025-03-17 14:20:518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为贴切、形象、生动.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此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农人倍感欢欣.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