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人物年表

2025-05-19 19:46:499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895年,刘天华诞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在1909年至1911年,年仅14岁至16岁的他在常州中学就读时,加入了校军乐队,专攻军号和军笛的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学校关闭,刘天华回到家乡,加入了青年团的军乐队,继续吹奏军号,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17岁至19岁,他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担任乐队工作,并广泛学习了各种西乐器,特别是铜管乐器。

1914年,剧社解散后,刘天华返回家乡,担任华墅华澄小学教师。然而,这一年春天,父亲离世,他陷入了贫困和失业的困境。在一次偶然的市集购物中,他购得一把二胡,通过每日的演奏,创作出了《病中吟》的初步旋律,表达了他当时的困境和内心抱负。秋天,他回到常州母校,不仅成立了军乐队,还组建了丝竹合奏团。

1916年,刘天华与殷尚真女士结婚。1917年和1918年,他分别从周少梅先生和沈肇洲先生那里学习琵琶和二胡,同时创作了《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目。1920年,他赴河南学习古琴,期间染病返回。尽管经历了病痛,但他仍积极教授《病中吟》等曲目。

1921年至1929年,刘天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同时还学习了三弦拉戏和昆曲。他的音乐创作不断丰富,如《苦闷之讴》、《歌舞引》等。1928年,他创作了《除夜小唱》和《闲居吟》,并发表了《空山鸟语》的定稿。

在他短暂的37年生命中,刘天华不仅在演奏上有所成就,还在教学和音乐创作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他的音乐作品被灌制成唱片,如二胡曲《病中吟》和琵琶曲《歌舞引》。遗憾的是,他在1932年因猩红热去世,年仅37岁,但他的音乐遗产却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