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2025-02-19 14:08:566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微生物:泛指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的总称,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菌:一类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细胞壁:位于菌细胞外层,构成膜状结构,分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两类,革兰染色法可区分。脂多糖(LPS):G-菌外膜组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组成,为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周浆间隙: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隙,含有多种酶类及毒力因子。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壁受损,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细胞膜:细菌的胞质膜,结构与真核细胞类似,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不含胆固醇。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物。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荚膜:细菌细胞壁外的黏液性物质,多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去除后不影响菌细胞生命活动。芽胞:某些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形式,由胞质脱水浓缩形成。基础小体:位于鞭毛根部,参与鞭毛的输出。繁殖体:未形成芽胞,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后培养过程中活菌数的变化规律。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培养基: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制品。种:分类单位,具有基本相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菌群体。菌株:不同来源的同种细菌。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体积微小,需电子显微镜观察。毒性噬菌体:感染后导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进入溶源性周期。溶原性转换:前噬菌体使溶原性细菌性状改变的过程。S-R变异:光滑型菌落变为粗糙型,由LPS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丢失引起。卡介苗:通过减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备的疫苗,用于结核病预防。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游离DNA,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质粒或染色体DNA转移的过程。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病毒体: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顿挫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不能正常增殖,或虽能增殖但不能装配和释放的过程。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的病毒。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灭活:病毒在体外受到物理、化学因素作用失去感染性。正常菌群: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对人无害或有利的细菌。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原本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成为致病菌。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的状态。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用于评价病原菌致病性。黏附素:细菌表面特殊结构和蛋白质,使细菌黏附到宿主细胞。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群附着在生命材料表面,形成膜状结构。不感染:病原菌数量不足、毒力较弱或侵入部位不适当,被机体免疫系统消灭。隐性感染: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宿主抗感染免疫力较强,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潜伏感染:病原菌暂时在体内与宿主处于平衡状态,长期潜伏,一旦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显性感染:病原菌数量大、毒力强,宿主抗感染免疫力较弱,引发严重全身中毒症状。毒血症:外毒素作用于易感靶器官,产生特殊毒性症状。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未在其中繁殖,仅短暂存在。败血症:病原菌在血流大量繁殖,产生严重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通过血流扩散,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感染导致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带菌状态: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未被消灭,长期存在于体内。垂直感染: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释放子代病毒,导致细胞死亡。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用:病毒感染细胞后出现的细胞变圆、聚集、融合、裂解或脱落现象。包涵体: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形成的斑块状结构。药物敏感实验:测定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死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抑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无菌:没有活菌的意思。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葡萄球菌A蛋白(SPA):与细胞壁肽聚糖共价连接,能与IgG1、IgG2和IgG4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M蛋白:具有抗吞噬和抵抗细胞内杀菌作用,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与风湿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ASO试验):用于风湿热辅助诊断。不耐热肠毒素(LT):蛋白质,分子量为80KDa,对热不稳定。肥达试验(Widal试验):诊断肠热症的试验,检测伤寒沙门菌O抗原和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神奈川现象(KP现象):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NaCl、人型血或兔血及D-甘露醇的我妻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支原体(Mycoplasma):缺乏细胞壁,高度形态多变,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立克次体(Ricketsia):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衣原体(Chlamydia):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Spirochaete):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抗原性漂移(抗原变异):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抗原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抗原性转变(病毒变异):基因重配导致的病毒种类或两种抗原发生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人群缺乏免疫力,引起流感大流行。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脑组织中增殖时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直径为2-15um,可辅助诊断狂犬病。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