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江淮方言历史源流
最佳答案
我国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南北划分,而江淮地区位于其中,其气候、物产和语言文化具有南北交融的特点。正如古人所说,“橘逾淮而北为枳”,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汉代,我国本省西部地区,靠近淮河南北,已形成一个独特的方言区,它处于南北方言的交汇地带,受到南北方言及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为江淮方言区,横跨江苏中部,使得全省方言区划分为三个部分。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西扩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华夏族南下,从关中和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中的某些篇章反映了这里的文化,被称为“楚风”,表明了殷周时期这里已融入华夏文化。战争在语言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吴国征服徐夷和淮夷后,与中原诸国的关系密切,接纳了华夏文化,使得吴越两国的语言更接近华夏语。
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东移,对江淮间语言产生了更大影响。到了两汉时期,《方言》的记载显示,江淮方言区与楚国中心郢的关系紧密,楚语向东发展,逐渐扩展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而吴方言区则以吴越并举为主。宋代,随着文学作品如《儒林外史》和《水浒传》的出现,江淮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基础,而《红楼梦》也受到江淮和吴方言的一定影响。现代戏剧黄梅戏的特色更是以安徽安庆方言为主,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进入明代,江淮方言进一步发展,并向官话靠拢。随着人口流动和南京作为都城的确立,如扬州等地区的吴语区逐渐转化为江淮方言区,南京方言成为通用语,这使得江淮方言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扩展资料
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的方言。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今为废黄河故道,其南有苏北灌溉总渠)两条大河,把省境分为三块,现在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自然地理与方言地理大体上相符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