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典故

2025-03-13 21:21:1810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捉刀典故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在接见北匈奴使者时,认为自己形象不够威严,不足以震慑远国,故让部下崔琰代他接见,自己则提刀立于床头。使者评价曹操为雅望非凡,但认为真正英雄是床头捉刀者。曹操得知后,追杀使者,认为他识破了假象,于己不利。

后世将替人办事称为“捉刀”。多指替人代笔,如“捉刀代笔”。此典故中,曹操扮演的角色并非提刀侍卫,而是史官,负责记录。此典故本身也是假的,刘知几在其《史通》一书中进行了考证。

实际上,“捉刀”一词源于古代的刀笔吏,即负责文字工作的官员。在古代,书写是文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捉刀”则比喻代人执笔写作。

典故的流传,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形象与权力的重视,以及对替人办事这一行为的褒奖与理解。它提醒我们,形象与实力同样重要,而替人办事更需谨慎,避免被识破或产生不利影响。

扩展资料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