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概述

2025-03-18 19:15:226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软件设计的架构构建中,分层结构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微软推荐的典型分层架构通常由三层组成: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称为领域层)和表示层。

三层结构的核心原理是将业务处理和主要功能放在中间的业务逻辑层,它在客户端和数据库之间作为“中间层”或组件层存在。这里的三层并非指物理上的分隔,也不仅限于B/S应用,而是逻辑上的划分,即使三个层次在一台机器上运行也是如此。

在三层体系中,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和验证工作移至中间层,客户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业务逻辑层建立连接,进而与数据库交互。这种设计让客户端无需直接与数据库打交道。

每一层都有其特定职责:

数据访问层:专注于原始数据的操作,为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主要进行数据文件操作。

业务逻辑层: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是业务规则的制定和业务流程实现的中心,有时也被称作领域层,它与系统的业务领域紧密相关。

表示层:作为最外层,直接与用户交互,负责接收用户输入和显示数据,提供用户界面。

区分各层的关键在于:数据访问层侧重于数据操作,业务逻辑层处理业务逻辑,而表示层则处理用户界面交互。在分层设计中,业务逻辑层位于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起到数据交换的桥梁作用,是弱耦合结构,需要通过面向接口设计实现可扩展和解耦。

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数据库访问,执行SQL操作,如读写数据表,可能包括ORM的映射和对象持久化功能。

扩展资料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