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演变过程

2025-04-07 19:42:43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鸱吻,作为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其起源与古代传说中的“鹞鹰”和“龙”的儿子紧密相关。鸱吻的形象如同四脚蛇剪去尾巴,被认为是龙的九子之一,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有说法是喜欢吞火。鸱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期,传说中,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能喷浪降雨,用以防火。因此,鸱吻的形象被塑造成殿角、殿脊、屋顶之上,用于避火灾。在房脊上安置鸱吻,可以有效避免火灾的发生。

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琉璃吻兽,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形象地被称为“九脊十龙”。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如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容易从交汇点的缝隙渗入。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名称叫“鸱尾”。据考证,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两神的座物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南朝时期的鸱尾形象在云冈龙门石刻中多见,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晚唐以后,鸱尾由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名称由鸱尾改为了鸱吻或吻兽。

鸱吻的名称和造型在不同历史时代有所变化。明代李东阳的记载中,鸱吻被描述为龙的九子之一,形象上更加接近龙的形状。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头型。具体形象是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鸱吻位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一般尺度都比较大,因此又可称为正吻、大吻。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

扩展资料

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建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这些东西在老百姓眼里如凶神恶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征。因此,狻猊、囚牛、獬豸、凤、狎鱼们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别为: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打旗、坐山观火。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