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县历史沿革

2025-02-09 08:24:1310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邓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当时为诸侯国,属于荆州区域。《嘉靖邓州志》载有“夏帝仲康封子于邓”,说明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邓国便已存在。商朝时期,邓国成为商的一个诸侯国,至武丁时期,又改封汤的裔孙于邓。周代初期,邓国归入周朝。《嘉靖邓州志》描述邓国位于北方华夏与南方荆蛮之间,是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孔道,政治地位高,被封为侯国,属二等爵位。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掉邓国,将其领土并入楚地,邓州因此成为楚地的一部分,并取名为“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穰属韩。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以宛为中心,设置南阳郡(治宛)。在邓州这块土地上设三县,即穰县、山都县和邓县。穰作为县级机构一直存在到明初。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六次北征匈奴,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割穰县的卢阳乡和宛县的一部分置冠军侯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兵荆襄,取穰,属操魏荆州南阳郡。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邓州境内有6县均属荆州。穰、邓、朝阳三县属荆州义阳郡(时置新野)。涅阳、冠军二县属荆州南阳国(治宛)。山都县属襄阳郡(治襄阳)。后赵建平元年(330年)八月,邓境归后赵。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归前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复归于晋。

南北朝前期,邓境属南朝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武帝将荆州治由上洛迁至穰县,领8郡41县,开启了州县同城而治的历史。隋初,南阳盆地的政区名称仍为南阳郡,郡治于穰。隋文帝开皇三年(538年),为裁汰冗员,邓州改名为邓州,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太宗时,邓州属山南道。五代时期,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穰当时是这一辖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宋初,邓州仍设武胜军,治穰,领县3:穰、内乡、南阳。宋太祖乾德年间(963——968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宋代的邓州,原为上郡,政和二年(1112年)升为“望郡”。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南侵,这一带又归金国。

元代,邓州隶属于襄阳府。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三地委、三专署设立邓县爱国民主政府。1948年元月,设立邓北县爱国民主政府,辖湍河以北。同年9月,设立邓西县爱国民主政府,辖彭桥、林扒、厚坡一带。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爱国民主政府迁城内,称邓县人民政府,属南阳专区。1969年,专区改成地区,仍属之。1972年12月,经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九重、厚坡两个公社、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

扩展资料

邓县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北达京郑,西倚秦岭,东邻新唐,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全市辖28个乡镇、办事处,578个行政村,1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万人,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耕地26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以来,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中等城市试点市,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