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历史沿革

2025-02-19 11:03:517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宜兰地区大部分地域属于兰阳平原,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632年,当时西班牙船只因飓风误入此地,被当地世居的原住民——噶玛兰族(Kavalan)发现。西班牙船员遭到土著攻击,西班牙人和吕宋土人随后对部落进行了报复,将苏澳以北的海湾命名为圣塔.卡塔利那(Santa Catalina),即现今的噶玛兰湾,而苏澳港附近则被命名为圣.罗连索(San Lorenzo)。

1768年,汉人林汉生探访噶玛兰,却不幸遇害。1796年,汉人吴沙成功击败噶玛兰族,开始在兰阳平原进行开垦。然而,吴沙的武力强大,平埔族被迫退至西势的哆啰美远、珍仔满力、辛仔罕等三社,吴沙趁机侵入,逐渐占领该地。

随着汉人逐渐入驻,原来的原野和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平埔族的猎场逐渐消失,传统文化逐渐衰落,汉文化开始占据主导。清治初期,宜兰地区曾属于台湾府的诸罗县。1723年,它被划归至台湾府新设的淡水厅,直至1809年,成立噶玛兰厅,标志着宜兰地区首次独立设治。1875年,噶玛兰厅升级为宜兰县,归入新设立的台北府管辖。

在日治时期,宜兰县改设为宜兰支厅,隶属于台北县。1897年,宜兰厅独立,1920年废除厅制并归入台北州。战后初期,宜兰再次隶属于台北县,直到1950年,正式恢复设立为县。

扩展资料

宜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96,022人(2008年8月)。宜兰原属台北县管辖,1950年分治设县。下辖1市3镇8乡计12个乡镇市。县治设在宜兰市。兰阳溪横贯东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2024年2月22日下午1时21分,宜兰发生里氏规模6.0级地震,震中在宜兰苏澳地震站东160公里处,地震深度28.1公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