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专业名词解释。

2025-02-14 19:55:4211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现象。当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债券,从私人借贷市场中吸收资金时,市场利率会上升,进而引起私人投资和支出下降。这一效应反映了公共支出对私人资金使用的挤占作用。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货币供应量不随之调整,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效果将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影响私人投资和支出。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包括:

1. 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提高利率,乘数越大,投资减少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越多,挤出效应越明显。

2. 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值,k值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产出水平增加导致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越多,利率上升幅度越大,挤出效应越显著。

3.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值,h值越小,货币需求的微小变动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变化,因此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加会引发更多的利率上升,挤出效应更明显;反之,h值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一定水平的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越大,挤出效应越显著;反之则越小。

以上内容是对“挤出效应”的专业名词解释。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