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韵母怎么分类的?

2025-03-06 16:32:019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韵母分类体系挺多的

音韵学上最常用的是《广韵》体系,分为二百零六韵,韵目复制如下: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钟 四江 五支 六脂 七之 八微 九鱼 十虞 十一模 十二齐 十三佳 十四皆 十五灰 十六咍 十七真 十八谆 十九臻 二十文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 二十六桓 二十七删 二十八山

下平声

一先 二仙 三萧 四宵 五肴 六豪 七歌 八戈 九麻 十阳 十一唐 十二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 十六蒸 十七登 十八尤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 二十二覃 二十三谈 二十四盐 二十五添 二十六咸 二十七衔 二十八严 二十九凡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旨 六止 七尾 八语 九虞 十姥 十一荠 十二蟹 十三骇 十四贿 十五海 十六轸 十七准 十八吻 十九隐 二十阮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 二十四缓 二十五潸 二十六产 二十七铣 二十八狮 二十九筱 三十小 三十一巧 三十二皓 三十三哿 三十四果 三十五马 三十六养 三十七荡 三十八梗 三十九耿 四十静 四十一迥 四十二拯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瘦 四十八感 四十九敢 五十琰 五十一忝 五十二俨 五十三赚 五十四槛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用 四绦 五真 六至 七志 八未 九御 十遇 十一暮 十二霁 十三祭 十四泰 十五卦 十六怪 十七央 十八队 十九代 二十废 二十一震 二十二椁 二十三问 二十四鳅 二十五愿 二十六恩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 二十九换 三十谏 三十一裥 三十二霰 三十三线 三十四啸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 三十七号 三十八个 三十九过 四十祃 四十一漾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 四十七证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 五十候 五十一幼 五十二沁 五十三勘 五十四阚 五十五艳 五十六㮇 五十七陷 五十八鉴 五十九酽 六十梵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烛 四觉 五质 六术 七栉 八物 九迄 十月 十一没  十二曷 十三末 十四黠 十五辖 十六屑 十七薛 十八药 十九铎 二十陌 二十一麦 二十二昔 二十三钖 二十四职 二十五德 二十六缉 二十七合 二十八盍 二十九叶 三十怗 三十一洽 三十二狎

以上二百零六韵,韵前面的数字是韵目序号,后面“东,冬,钟”之类是一个韵的代表字,没有特殊意义。其中有些韵目在普通话里合并,有些分化,一些上声字归到去声,入声消失,体现了语言的演变。

除此之外,还有把相近的几个韵合并为一个摄的做法,一共分了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这些字也是从一个摄里面随机挑出来的代表字。

写诗时由于用韵太窄会很难写,于是又有了一个更宽的用韵方法:《平水韵》。平水韵有106韵,韵部少了,因此每个韵部里的可用字比《广韵》要多一些,便于写诗。

韵目复制如下: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人研究上古音时候还搞了一个上古音分部,也就是《诗经》和《楚辞》的押韵体系。由于上古音研究不完备,这种分部也是见仁见智。最有影响力的是王力分古音为三十部:

1、之 2、职 3、蒸 4、幽 5、觉 6、冬 7、宵 8、药 9、侯 10、屋 11、东 12、鱼 13、铎 14、阳 15、支 16、锡 17、耕 18、歌 19、月 20、元 21、脂 22、质 23、真 24、微 25、物 26、文 27、缉 28、侵 29、叶 30、谈王力1957年上古拟音

还有近代汉语的《中原音韵》《洪武正音》(大约元明时期),但在音韵学方面影响不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