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成语十面埋伏的典故
最佳答案
1. 成语“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在徐州市九里山设伏兵以围歼敌军的情形。该成语出自元朝无名氏的《抱妆盒》第二折,意为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2. 十面埋伏的典故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
3. 垓下之战中,汉军使用了音乐手段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拼搏,你死我活。
4. 垓下之战后,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