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焉一词多义文言文
最佳答案
1. 急求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2. 论语十则里的一词多义 焉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焉
yān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文言助词:又何戚焉。
3. 一词多义(之、其、焉、封、而、
之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其
1.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们)(的)[1]
各得~所/自圆~说/不能任~自流.
2例子:人称代词,自己
例子:既其出,余亦悔其(自己)随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指示代词,那
例子:不厌~烦
3.指示代词,虚指
例子:忘~所以
焉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言助词:又何戚~。
封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 疆界:~疆。~域。~界。 限制:故步自~。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量词,
古文形体
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 姓。
而
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像两腮的胡子,内层像生在嘴下的胡子。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4.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古文《与朱元思书》
直: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笔直
《五柳先生传》
其:
亲旧知其如此:
其言兹若至俦乎:
以:
因以为号焉:把
以此自终:评借
《送东阳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词,做宾语前置
走送之:
益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达
我就只知道这么多了,这些是 老师说的其他的没说到
笔记没做。
5. 文言文中乎的一词多义
乎 hū
动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气词义:
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远者凉乎?/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污其行乎?/断斯织乎?/—不亦精乎?—《后汉书·列女传》
2、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学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人乎?——清·袁枚《祭妹文》
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词义:
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于;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缀词义:
1、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
2、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
3、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明·刘基《卖柑者言》
6. 文言文,一词多义
1兵
①弃甲曳兵而走(武器)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2.穷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穷尽;完结)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困窘,处境困难,不得志 )
3.顾
①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探望;拜访)
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看)
4.私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个人 )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私事,私利)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④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自,暗地里)
5.度
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限度,尺度)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度量,气度)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渡过,越过)
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量词,表示次数。次 )
⑥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大,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⑦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揣测;估计 )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