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2025-10-11 13:21:058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论语》学习之101402

【思考之二】君子为什么 “敏于事而慎于言”呢?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 , 疾、快速的意思,又有“周密”的意思。焦循说:“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圣人教育人,本来就不是叫你专门以快速为主,还要周密谨慎。 “ 慎于言 ” 就是说话谨慎。朱子注曰:“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 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做事利索的人,有不足之处会尽力去完善;说话小心的人,话不会先说绝了会留有余地。 李炳南 老先生说,“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康有为 说,“ 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 ”

“敏于事”的意思就是敏于实践。君子一方面不求安饱,对这些吃穿住行的生活小节不在意,但对恭行实践却很积极、很敏锐,要做到敏于事。一定要先观察,观察之后就很敏锐、很迅速地去实践,看到该做的就去做,该改正的就改正,不会退缩犹豫。所以君子是很勇敢的,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敏于事”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理智的取舍和决断,是智慧加上勇气。

例如,我们跟人发生了不愉快,双方各有过错,那谁先道歉呢?如果是学仁德者,那我就应该推己及人,想到今天我觉得委曲,他大概也觉得委曲,每个人都希望对方先理解自己,既然我要学习仁德,那我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先去道歉。或者双方沟通,谁都不听谁的,都希望对方理解自己、听自己的,那我发现这个状态不对,我就先让步,先去倾听,这样做叫“敏于事”。

“慎于言”,慎于言的意思就是讲话很谨慎。为什么君子的实践力行动力很强,而讲话却很谨慎呢? 《朱子语类》 里面说到,“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因为事情难办所以要敏捷,话最容易说出口所以要谨慎。《论语》里面还有这么几段话,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几段话都描绘了君子“谦诚用心,反求诸己”的思想状态。

那“不慎于言”会怎样呢?就会随口而谈,不加选择。这时所讲的话不但无益,还往往有过失。例如,可能会随便说一些无所谓的浪费时间的话,说跟没说差不多,或者说伤人之话,拔弄事非之话,口是心非之话,文过饰非之话,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话。因为常人随便说话的习气很难改,所以要慎于言,对说话要用心把持才可以。

君子要么不开口,开口就要说好话,说有意义的话,说导人向善的话,或者开口跟人研讨学问道德,以求改善提升自己。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思考之三】为什么 “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呢?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字是亲近的意思。“有道”,有道之士。《论语恒解》说“有道,道得于身者。”正,匡正,正其是非,以求教指正。《石渠意见》:“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 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 。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  

“ 就有道而正焉 ” ,就是说要亲近有道之人,以求证自己所学的是否正确,对错误的要加以改正。一个人能不求安饱,敏于行而慎于言,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难得了,也许有人到此就觉得很满意了,停滞不前了,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教别人了。可是真正的君子,到此却不以为足,还要主动地去亲近老师,以求不断地提升,这反映出他内心有一种无限的依师求学的心。因为他深知学无止境,不会得少为足。做到这些,则可谓好学也已,这才称得上是好学。

《韩李笔解》李曰: 凡人事政事皆谓之事迹,若“道”则圣贤德行,非记诵文辞之学而已。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此称为好学。

夫子所谓“好学”并非今天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好学。今人的好学乃“记诵文辞之学”,夫子眼里的好学,是“不迁怒,不贰过”,重在力行实践。

这一章虽然很短,却把君子求学修道的几个要点都给我们讲出来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