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美人鱼的学名叫什么
最佳答案
1. 儒艮,又称海牛、“海马”、人鱼、美人鱼、南海牛,学名为Dugong dugon,是由Muller于1776年命名的。
2.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与海牛目的其他动物如海牛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尾部形状。儒艮的头部很大,比例上与身体相比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它们的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有助于进食海底植物并排除沙子。儒艮的气孔位于头部顶端,平均每15分钟换一次气。它们的皮肤坚硬、厚实,呈褐色至暗灰色,腹部颜色比背部浅,体表毛发稀疏。颈部短,但能有限度地转动头部或点头。前肢短、呈鳍状,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年儒艮的主要推进力来源,成年后则主要依靠尾鳍。乳房一对,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儒艮没有外耳壳,眼睛也很小。它们的鼻孔位于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潜水时盖住鼻孔。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须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
3. 儒艮的门齿有两对,上、下颚各有三对前臼齿与三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失去第一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一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雄性的第二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嘴闭合时会被厚重的上唇盖住而看不见;雌性很少有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
4. 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平的横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有塌陷的情形。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相比,它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交换系统(一种血管构造,有助于维持体热不散失),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温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
5. 儒艮出生时的身长体重为1.15米、25-35公斤,最大身长体重纪录为4.16米、1,016公斤,寿命可达73年。
6. 儒艮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特别是有丰富海草生长的地区。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连续,可能与栖息地的合适度和人类活动有关。在我国,儒艮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的广西沿海,广东和台湾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西部沿海也有踪迹。
7. 儒艮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它们栖息于温暖海洋,海水温度多在20℃以上。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
8. 儒艮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患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9. 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米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它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迹,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因此又有“海牛”之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