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教育起源

2025-02-19 17:02:188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西方形式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尤其受到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影响。官能心理学源于心体说,这一理论源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二元论思想,他认为人由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构成。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作为精神实体,拥有诸如感觉、想象、记忆等不同官能,这些官能分别对应着认识官能(知的官能)和欲求官能(情的官能)。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对官能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化发展,他在《理性心理学》中详细阐述了心灵的官能分类,区分了知的官能(包括理性推理)和情的官能(包含愉快、痛苦的感情和意志作用)。泰滕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知、情、意三分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虽然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强调通过数学教育培养推理能力,认为这种方法能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但他本人的实质教育理论在《人类理解论》和《教育漫话》中得到了体现。

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主导了欧美的教育实践,注重古典语言、文字和历史的学习,轻视自然科学。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实科教育和实质教育论兴起,主张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侧重上形成了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对立。

现代教学论强调,能力发展与基础知识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形式教育论的局限在于过分强调形式训练,忽视基础知识对能力迁移的重要性,同时其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原则不符。因此,理解形式教育的起源和影响时,需要结合实质教育的视角进行全面审视。

扩展资料

形式教育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认为就是训练感官能力、发展能力,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而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这种教育理论以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为代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