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在文言文的意思

2025-02-20 10:47:119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yān

<;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哪里或那里 [where]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什么 [what]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怎么 [which]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so]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yān

<;副>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yān

<;连>

于是 [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yān

<;助>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be]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yān

<;语>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ho]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2. 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1)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襄公十八年》

(2)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王次于河朔。——《书·泰誓中》

2、第二,居其次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生二子,长永绶,贡士;次永康(袁可立祖),生五子。——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3、顺序,等第

(1)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楚辞·九叹·思古》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4、量词∶表示行动的回数。

(1)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

(2)旅行时停留的处所。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鲍鱼之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bào yú zhī cì,意思是指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肆”。

2、不次之迁是一个成语,读音是 bù cì zhī qiān,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3、不次之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cì zhī wèi,意思是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4、不敢造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gǎn zào cì,意思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地从事。

5、不可造次,读音bù kě zào cì,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3. “迫”在文言文是啥意思啊

在文言文中,“迫”是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意思。即:

一、当“迫”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逼近。例如:《说文》:迫,近也。又如:《广韵》:迫,逼也,近也。再如:《离骚》:望崦嵫而勿迫。注:“附也。”

2、硬逼,逼迫。例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又如:白居易《重赋》:里胥迫我纳。

3、催促。例如:《吕氏春秋·贵生》:迫生而下。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迫孔悝于厕,强盟之。再如:唐·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

二、当“迫”充当形容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紧迫;急迫。例如:《淮南子·精神》:迫而动。注:“切也。”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狭窄。例如:《后汉书·窦融列传》:西州地势局迫。

3、困厄;窘迫。例如:迫厄(犹困厄);迫迮(困厄);迫怵(窘迫恐惧);迫胁(局促;困厄);迫戚(困厄的样子);迫猝(窘迫,困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