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Dijkstra、Floyd)

2025-03-15 03:39:03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是建立在贪心思想之上的,它是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之一。其核心思路是每次都选取距离源点最近的顶点,接着更新其邻接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一旦某个顶点的最短路径被确定,该顶点就会被标记,表示其最短路径长度不再需要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Dijkstra算法不适用于含有负边权的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Dijkstra算法在每次选择路径时会采取贪心策略,优先考虑当前邻接的点,而不是考虑更远的点。

如果图中不存在负权边,Dijkstra算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它基于贪心策略,每次都选取距源点最近的点,将其作为到源点的最短路径。然而,若存在负权边,则直接得到的最短路径可能并非真正最短,因为可能存在通过非最近点再通过负权边使得路径之和更小的情形。例如,使用Dijkstra算法处理1——>5的最短路径,可能得到的结果为5,即1——>2——>4——>5,但实际上1——>5的最短路径是1——>3——>4——>5,其长度为4。

如果图中存在负环,则意味着最短路径不存在。因为可以在负权环上不断循环,得到任意小的最短路径长度,负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值就越小。

算法实现包括普通版和堆优化版。

Floyd算法

Floyd算法是基于动态规划的多源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求图中任意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它可以处理含负边权的有向(无向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其应用范围比Dijkstra算法更广,时间复杂度为[公式]。

算法思路是通过以k个顶点作为中转逐个更新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将其抽象为矩阵D和辅助矩阵S,其中矩阵D的元素[公式]表示顶点[公式]到顶点[公式]的距离[公式],如果两个点没有连边,则相应元素是无穷(∞),矩阵S的元素[公式],一般用于查找最短路径的具体路径方案。

算法流程如下:

若满足条件[公式],则进行以下操作:

举个荔枝:

由上述模拟过程可知,第k层答案依赖于第k-1层,即具有最优子结构性质,且当前状态是前面已经确定状态的完美总结。因此,问题转化为自底向上的动态规划问题。

定义[公式]

算法实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